第20天。其实我逐渐喜欢上了这种随记,这就是我日常的素材。昨天更新了公众号名字,幸好看了一眼,10月22日前不认证账号就被冻结了。以后的作品会源于我每天的随记又高于随记。不必羡慕旁人的形式与架构,这些只要花点儿心思还是可以实现的。
品途分析微信小程序时,曾提出:“Native APP和Web APP谁是未来的主流这个命题争了很多年,而Native APP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系统控件接口和框架的调用能力比Web APP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虽然京东同时提供了手机APP和手机H5形式的页面供用户浏览和下单,但是同时用过二者的都能体会到,H5页面在流畅度上还是差一些。”
这思路跟我对移动端企业级应用的想法有碰撞。以公众号菜单栏内嵌H5的形式,完成了基础功能的微信化植入,但通常都是比较简单的页面,操作体验比较一般。经营也好,管理也罢,还是得回归商业的本质:商业是提供顾客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一种行为。传统商业依赖于线下实体门店为顾客提供服务,互联网的存在将获取新客户和提供服务的场景进行了线上化改造,从而提升了商业效率。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所在的行业。移动端应用效果欠佳,不仅是易用性的问题,还要考虑流畅性,还有游戏化思维,这些目前技术和运营层面还未能够有太大的突破。
【小科普】
Native App开发
Native App开发即我们所称的传统APP开发模式(原生APP开发模式),该开发针对IOS、Android等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框架进行开发,该模式通常是由“云服务器数据+APP应用客户端”两部份构成,APP应用所有的UI元素、数据内容、逻辑框架均安装在手机终端上。
Web App开发
Web App开发即是一种框架型APP开发模式(HTML5 APP 框架开发模式),该开发具有跨平台的优势,该模式通常由“HTML5云网站+APP应用客户端”两部份构成,APP应用客户端只需安装应用的框架部份,而应用的数据则是每次打开APP的时候,去云端取数据呈现给手机用户。
据悉,而微信小程序则提供了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供开发者调用,具体包含: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在这些组件和接口的帮助下,建立在微信上的小程序在运行能力和流畅度上面便可以保持和Native APP一样的体验。是否真的如此,尚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