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写,于我来说,与孩子们写作文一样,依然是比较纠结的事。然而,每次写完,便会再次感受“听说读写做”的必要性:没做没法写,做得不行没啥写,写不清也做不好……我也一直清醒地惭愧于自己的不勤勉,我是需要任务驱动的,感谢钱校给予又一次锤炼的机会,匆匆写就中期待着30日上海研修会场的反馈,那同样会带来重建性的生长!其实,还有个能坚持我迷糊着眼梳理简书的原因,是今天在盘龙拍摄的照片想要好好安放……毕竟,春天是美好的,有孩子们陪伴的春天尤甚!)
自2009年参加“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我们对规划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找准了参照系,更切切实实以“规划引领,滚动发展”为宗旨,使学校走向了文化逐步鲜明、内涵逐步丰实的高品质发展轨道,让校园正在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同生共长的生命场。
一.再认识:规划是我们都看得见的未来
在对上一轮规划进行总结反思,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1)进行思考之际,通过行政会议的研讨、专题学习,我们对规划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核心在于:
“我们”:规划涉及的所有对象学生、教师、家长等是一个共同体,应当让共同体里的每一个都能感受到规划是属我的、有我的、为我的。
看得见:基于现实,可操作、可实现。
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规划理当具有前瞻性。
如何让规划成为大家都看得见的未来呢?我们也结合多年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以综合融通思维成事成人的核心战略,并再次清晰了基本策略:
多元互动,科学论证,让制订规划的过程成为“摸家底”、聚人心的过程。规划需要“同化”!我校教师在“你认为最需变革的是哪方面”这一调研题中,有50%的教师选择了“共同愿景”。因此,全体教师乃至家长都参与其中,校级领导团队、学科组团队、学生工作团队、后勤团队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轮对话,摸清“学校领导与管理团队”“课程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工作与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五大领域到底“有了什么”“难什么”“往何方”,让规划校本化、视听化、样态化。每轮规划修订五次以上,让每一位参与教师对学校、对团队有了深入的认识、主人翁的意识,激励每个龙小人走向生命自觉,在孜孜以求中共同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阶段分解,计划落实,让实施规划的过程成为循目标、落实地的过程。规划应当“实化”!我们对领域目标、年度目标都进行层层分解,在年度尤其是学期计划分解时就很清晰,无论是学校计划,还是学科部门计划,都是在规划指导下形成。期末总结时,我们也从目标的达成度来分析规划的阶段完成情况,凸显了长程设计,系统思考。
点面联动,自我更新,让总结评估的过程成为不断生长的过程。规划不能“固化”!不论是规划的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三年总结性评估,我们即使没有任何行政要求,都会主动、认真地组织,在每一个领域进行总结反思,以期找到新的出发点,清晰自己目前站在了哪里,让学校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前移后续、螺旋递进的发展状态,让人在其中,一步步走向主动健康的成长。
二.再出发:在复杂变局中清醒“教育所是”
在上述的认识引领下,我校经历了多层、多域的互动、讨论,又由校级领导团队基于基础信息,历经半天的讨论,将“2018-2021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主题确立为“聚化优质,创享诗意生活”,发展总目标界定为:通过“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引领下的师生教育生活方式进一步变革,诗意课程与教学的纵深推进,“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的建设,促成全体师生诗意成长,推动龙小教育集团的稳健、高位发展,让“诗意教育”成为知名品牌。
而这样的定位,建立在如下的背景思考之上:
其一、新时代的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巨变,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大变局和发展新希望,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继续发展面临新任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社会改革发展转型本身要升级换代,学校教育同样要强起来。
其二、新规模的新挑战。2016我校形成一校两区新格局,2017区级层面成立龙虎教育集团并启动“第二实验小学”建设,2019面临两校分设。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带来新教师的大量涌入、多元家庭文化的汇聚……再加上社会外在要求不断进入校园,文化、理念、实践的内需外调成为艰巨的挑战。
其三、“多轮”朝向“一体”。自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我校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已经进入第三轮,三轮规划虽各有侧重、各成节点,但却都朝向学校“诗意文化”的整体化成,都在着力构建前移后续、相互促进的诗意新生活。
第四、“千事”归于“一事”。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与挑战面前,教育要应和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首先要有将“千事”归于“一事”的通透眼光,即清晰“培养怎样的人”。基于叶老师的指向和我校在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了育人价值取向:培养出基础学力扎实,能把握自身命运,能创造中国未来的一代新人;也能促成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为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发挥积极影响。往简单说,就是成就生活的美好和人的幸福。未来的发展之路,不管遭遇什么,我们将坚定这一价值取向,追寻“领导管理”“学科教学”“班级建设”三大实践领域的“教育通达”。
三.再形成:在持续重建中追求立学成学
在总目标的统领之下,本轮三年发展规划已经至第七稿,每一稿的重建轨迹如下:
叶老师曾指出,“我言即我信,我信即我行”,以身立学是“生命.实践”教育学人的人格特征。在上述的规划重建过程中,我们努力这样要求着自己,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孵化器,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为核心引领,全面渗透、全程润泽。在其中,团队与我,在一步步的前行中,思维、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打开与打通。
首先,是对实施规划的核心战略——融通思维有了新思考:
就主体而言,要从全实践走向全研究。在前两轮的规划实施中,我校已经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三力驱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三环交融”的教育合作模式,而在“你好,寒暑假”研究中,已经逐步拓展成了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多力驱动、多环交融”的新模式,新一轮规划如何推动新模式回归、反哺学期教育生活?2019寒假生活中家长、社区人士推动、引领研究的角色突破和功能发挥,启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人士成为实践的全主体,还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全主体。
就辐射而言,要从全学习走向全交互。前两轮规划我们一直将“学习力”作为行政和全体教师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也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主题培训、沙龙等推动家长、社区人士的学习。但其基本的模式还是以学校为中心进行辐射,还需要进一步促成全交互的辐射模式,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如今年的教师开学工作会议上,我们就邀请了家长代表,结合寒假专业阅读和参与寒假生活研究的体会,用TED演讲的方式给全体教师上了“开学第一课”。
就内容而言,要从全领域走向全融合。一是整体层面,文化立校呼唤全息渗透。上两轮规划的实施已经清晰了学校文化的整体建构框架,促进了“管理、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环境”六个领域的更新。但无论是各领域自身的“个性更新”,还是各领域之间的“共性更新”都缺乏深入的审视与聚焦,需要进一步让“诗意文化”消融边界,在学校生活中全息渗透,化作日常,化为自然。二是精品打造层面,需要创生集成、智慧的新学习场景。例如,我校的“小学生综合创生式幸福作业”研究已经成为市前瞻性项目和高品质项目,并生成了一定的国内外影响力,而这一研究就是融合了学校“诗意文化”“班级成长导师团”“家校社合作模式”等已有研究的优质经验,才走上了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
其次,是对规划达成中的“成学”与“创学”有了新担当。
作为合作校的校长,还愈发在过程中感受到,我们不仅仅要让“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在规划中、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用起来、立起来,还需要有不断开拓新内涵、形成新知识的勇气和担当。我们已经在“生命.实践”的沃土中,创生了“诗意教育”等学校知识。新三年,我也将继续带领团队以学校整体改革为核心,假期理论与实践的多向互动,走在创造学校新生活、发展“生命.实践”这一中国教育学的学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