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找原件”;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教育着孩子!
父母不仅是孩子人生中最亲密的人,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表现出来的,却并不一定是爱。
生活中,父母的这些行为,可能会伤到孩子。
01
经常吵架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互相诋毁、拆台,甚至大打出手,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恐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尊重父母。
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了。听当孩子听见吼叫、怒骂声时,他们的压力激素就会飙升。
长期处于争吵环境中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对性格的养成和后天的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在家庭生活中感觉不到幸福,长大后变得自卑、没有安全感,不相信爱情和婚姻,甚至想要自杀。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才会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和安全感。
02
手机不离身
美国一位小学教师曾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最不喜欢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欢?
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希望手机没有被发明过,因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在手机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
父母手机不离手,不仅伤害了亲密的亲子关系,还给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榜样。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为手机而自杀身亡的新闻时有发生。孩子沉迷于手机,作为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要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变成伤害孩子最深的毒药,毕竟,有些错误是无法弥补的。
03
亲子边界意识模糊
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中男孩,每天沉迷于手机,回到家就戴着耳机看视频打游戏,对人总是爱搭不理,这让父母十分担忧。
后来,育儿师发现:在这个孩子卧室的门上有个锁眼大小的洞,父母时不时通过这个洞来观察孩子的动向。
育儿师说,正是父母的这一行为,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他对父母的愤怒无处发泄,便内化到行动上。叛逆、不爱学习、沉迷网络世界,这都是对父母越界的一种抗议。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办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会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儿,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别人的界限。
04
无原则的满足孩子
当下,大部分父母,由于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走过,深知物质的匮乏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有了孩子,物质又极大丰富,恨不能把天下最好的物质都给孩子。
这其中除了对孩子本能的爱,还有我们在童年期未被满足的需求。
但是孩子毕竟还小,他只知道他想要什么,却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果父母一味满足,不懂或不忍拒绝,就是在撑大孩子的欲望。
“成有勤俭败由奢,止奢当自年少始”,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05
答应孩子的事情不能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用一些物质手段来激励孩子做事情,比如说孩子听话、认真写作业、做家务等等。可是当孩子真的做到这些的时候,很多父母却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这样孩子会很容易对父母的诚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父母的承诺根本只是随口说说,从而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还会让自己处于缺乏安全感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当父母一次次信誓旦旦地做出承诺,但一次次让孩子失望后,孩子也学会了不信守承诺。大人可以说空话,小孩也可以。
真的因为意外情况导致承诺不能兑现,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解释,告诉孩子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设想的进行,真诚的跟孩子道歉。
06
故意打击孩子
妈,我考了98分。
继续努力,王叔叔家孩子还考了100分呢。
妈,老师夸我的画画的好。
你这还差得远呢,不能骄傲,知道不?
你们家孩子长得真漂亮。
哪儿漂亮了,长得那么黑,一点不好看。
其实,我们心底有个声音是:“嘿!我们家孩子真厉害。”可是从嘴里说出来的,却是“你不行”。
我们还给自己的行为找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我是怕孩子骄傲。
但是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如父母说的那样,什么都做不好,或者自己永远也没有别人优秀。
所以,当孩子获得进步时,请不要吝惜你的表扬,多对他说“你真棒!”,少对他说“你不行!”
07
对孩子过度保护
公园里,一个小朋友跑着跑着摔倒了,自己站起来拍拍手,妈妈紧张地凑上前,小心地捧起孩子的手,问:“哎呦,摔疼了没有啊?红了!好疼啊!宝贝,妈妈给你吹一吹,呼呼!”孩子本来没事,妈妈这么大惊小怪,孩子也会跟着嚷嚷疼。
本来孩子自己忽略的伤痛,在妈妈的一个导向之下就被放大了。有些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则会漠视,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种做法给孩子的导向是积极的,摔跤不是什么大事,一笑而过。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伤是人之常情,不过一些小磕碰不必太在意,孩子更需要坚强和乐观。
08
”你是哥哥就该让着弟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下面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出现争抢的情况,我们就会和孩子说“你是姐姐(哥哥)要让着弟弟妹妹”。
总是对闹矛盾的双方中那个年纪稍长的孩子灌输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年纪相差不大的孩子,同样正是自我意识和归属感发展的阶段,你却总是让他让给别人,忍受别人的错误,这对孩子未免是一种伤害。
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发生偏差,或许变得退缩,胆怯,把自己放得太低;或许 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容易被内疚情绪困扰。
哥哥姐姐的心情也很重要,不要无限制的压抑和要求他们退让。
09
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红的黄的蓝的,方的圆的尖的,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筑作品。
这时,孩子妈妈忽然兴致冲冲的跑过来,拿出一瓶水,递给孩子:“宝贝,歇一会,玩了这么久渴了吧?快喝口水!“
孩子抬头瞅了一眼,撅着嘴非常生气地推开妈妈的手,继续埋头苦干,妈妈不解,估计也生气,心想:这孩子,喝水都不喝,真倔!
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够专注,做事三分钟热度,经常开小差,可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时,就是在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呢,如果妈妈一会说“来喝口水”一会说“来吃个苹果”,这就是严重干扰。
先等孩子专心地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再去让他做别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