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法与五脏六腑

怎么才能健康长寿呢?

《黄帝内经》里明确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在于人是布不是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要像健康长寿,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才能凑效。

要“静以神藏”的观点

古人云:“神太用则劳,静以养之。”《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

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布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

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净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立志养德

要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永远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调情志,免刺激

情志波动过于持久或剧烈,可以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尽力调摄情志,避免过激情绪的影响。

五脏六腑

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短络经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五藏着,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  五脏别论》

藏象学说

中医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中的“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

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比如,肺藏于体内,是藏;而呼吸是其生理功能,咳嗽,气喘则是其病理现象。

通过对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的状态。历代中医都十分重视这种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故将以研究脏腑为中心的学说,称为藏象学说。

脏腑的含义

《素问  五脏别论》根据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特点将它们区分为三类:五脏——肝  心  脾  肾;六腑——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齐恒之腑——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包括水谷精微及糟粕)的内脏。对于脏和腑的区别,《素问  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满,是充满而没有虚实之分;实,是指有的地方充实,有的地方空虚。

脏的特点

脏藏精气,如肝藏血,肾藏精。所藏精血不当无故外泄,而应保持充满,使其能充分发挥生理效应,所以说,五脏必须保持“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腑的特点

腑,传化水谷,如胃受纳水谷,将其进行初步消化后,即下传入小肠;小肠受盛胃所传下的水谷,进行彻底消化,并吸收其精微之后,再下传入大肠;大肠接受糟粕,并将其传导至肛门排出,再导过程中,大肠还吸收了糟粕中的残余水分,

由此可见,腑的功能不只是消化水谷和吸收水谷的精微,而且要即时将受盛的水谷向下排空,以做好下一次受纳的准备。

因此,从整个肠胃道看,必须有虚有实,只有不断地虚实交替,才能完成其传化的任务。故六腑必须保持“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状态。

脏腑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脏腑相关的理论。

它认为五藏六腑虽各有功能,但总体上却是相互关联者的,其一是认为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阴阳相合,《灵枢  本输》认为脏腑有相合,把脏与腑配为表里关系。

如:“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三焦膀胱”,《素问  宣明五气》又把五味, 五气,五志,五恶,五液,五神,五脉与五脏相联系。

《而灵枢  六节藏象论》则最早提出了“藏象”的概念,把人体脏腑组织视为五个功能单位,并注意到人和自然的关系。

关于腑和齐恒之腑的区别

《素问 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盛液,皆藏于阴而

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液,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液。”

六腑和奇恒之腑都是腑,但是前者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故名传化之腑,后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可见,奇恒之腑是既不同于五脏,也不同于六腑的内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