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很容易走入这个怪圈。
比如,孩子面对成绩不理想,会长期陷入挫败、担心、恐惧等复杂的情绪中,而忘记了学习的初心。
比如,成人面对情感挫败后,陷入深深的自责或者愤怒抱怨、指责对方的情绪中,而无法平静的进入正常的工作生活中。
这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平衡问题,如何平衡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之间的差距问题。
理想来自期待,期待来自哪里呢?期待来自内在需求。
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有来自内在各方面的需求,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求知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她们对于同一份工作,内在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赚工资生活,有的是为了找到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友情/亲情,有的是为了被尊重,更高层面的有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也是因为人的内在有了这些需求,人才有了对理想我的期待,才有了学习、工作、生活的动力。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当孩子拿到成绩单,看到排名与期待的差距时,当男人/女人遇到情感危机时,现实的差距与理想实在太大了。这时,太多孩子、成人,总会陷入情绪的漩涡中……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有很强的自我协调的能力。
当人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会出现自我不协调,呈现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的状态。
那自我协调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自我协调的状态就是,我知道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知道虽然我今天做的不好,只要我努力学习、寻求帮助,我还可以做好,所以今天做不好,没关系,我继续努力就好了。而且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会在越来越好,成长本来就是查漏补缺啊。
由此看来,自我协调也是一种自信,自我协调也是自己敢于承担责任。我知道通过努力能达成的,我将全力以赴。通过努力了,不能达成的,也许就是我不擅长的。就比如,兔子擅长打洞,却不擅长游泳。没关系,长板就是我的独特性。
那为什么自我不协调呢?那是因为自己或者抚养人太强迫了,太完美了。总是被挑剔、指责,难免畏手畏脚。
怎么办呢?接纳、鼓励,用放大镜的眼光去看亮点,自信总是在被一点一点的认可、欣赏、鼓励中激发出来的。
举一个小例子,上周末和孩子在家,中午包饺子吃。孩子包第一个的时候,他不会像我们大人那样包,而是用小手捏捏这里,捏捏那里。包的歪歪扭扭,厚薄不一。
孩子说,"哎呀,妈妈我不会包啊,怎么是这样的?"于是我教他用我们成人习惯的方式包,可是试了几次,他还是不会。于是他说,还是算了吧,他不会。边说边身离开。
我拉住他,说"没事,谁第一次包,都是不怎么会的。多试几次,你看这几个不是比第一个强多了,黏上就行,再试试……"于是他又坐了下来,这次他不再按我教的方式包了,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捏……
"妈妈,你看……","哇,好漂亮的花边啊!你是我怎么做的?"他又捏了一个,越来越好看。"你看,多试试,你就会了吧,而且包的比妈妈包的还好看!"
"妈妈,你再看……","哇,好可爱的小包子。"孩子用饺子皮包了包子样式的水饺。太有趣了。就这样,孩子从最初的不会包,到后来包出漂亮的花样,孩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自我协调,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积累而成的。接纳、鼓励、支持,是激发孩子自我协调的有效工具。
学习更多心理学知识,高效助力个人及家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