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故事——咸水河的系列故事之五《白发翰林陈缉堂》
童僖
陈缉堂(1819——1890年),排行名陈元熙,字敬亭,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古二月(1819年),属兔相,卒于光绪十六年古五月(1890年),享年72岁,是陈氏第十六世孙。据惠存于永登县树屏镇树屏村树儿坪陈宝连家家谱记载,“亡于京都,扶柩到家”,享年72岁。
据红城华山的乙卯科(1735年)举人、陈氏十一世孙陈翰文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撰写的《允吾陈氏宗谱》记载,陈氏鼻祖陈运乙,原籍江苏南京苏州府常熟县,“至发迹于枝阳红邑者确有明证”,“官至鸿胪司少卿”(从五品),“为人刚毅敢谏,直言逆鳞,因命凉庄(凉州庄浪)做官,”……
陈缉堂的曾祖父辈(陈氏十三世)时由红城华山迁往树屏咸水河。
到了道光年间,清平番县红城镇咸水河保(今永登县树屏镇树屏村)十六世裔孙陈缉堂,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中举人。
陈缉堂的祖上迁入咸水河(今树屏镇树屏村树儿屏五社)后中举人,后又被光绪皇帝钦赐“同进士出身”,咸水河的村民中就有了陈缉堂的传说故事,与陈家后人们的传说大体相同。
陈缉堂例授举人后的第二年便骑马上京赴考…初试不第,到了七十岁时的那一年(1889年),恰遇春闱,陈缉堂赴京城考试已毕,叩头谢皇上恩典时,陈缉堂因年事已高肢体僵硬跪地后无法立马起身。据说光绪皇帝过去看着满头白发的学子将他扶起,问他岁数多大了。陈缉堂回答说,学生年逾古稀。皇上说,我大清江山人才辈出,70岁的白发学子不肯停息,精神可嘉。当殿宣布不论考试结果如何,恩赐陈缉堂“同进士出身”,后到翰林院任“检讨”(七品,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当地人们辈辈口传“钦赐翰林”,由于赐官时已经70岁,满头银发,人们都称他“白发翰林”。
“恩赐文魁”匾文,是光绪皇帝恩赐陈缉堂功名后,由时任头品顶戴太子少保陕甘总督谭钟麟为其题写,如今陈家仍然保存有此匾额。
此立匾竖写“恩赐文魁”,题款是“钦命头品顶戴太子少保陕甘总督部堂谭 为”(谭钟麟),落款是“戊子科举人陈缉堂立”。
该匾额现存陈缉堂嫡系二十一世嫡孙家。
这便有了咸水河“白发翰林陈缉堂”的故事流传于民间。
据说,陈家的“恩赐文魁”匾额五十年代还悬挂于树儿屏陈家大院陈国清家大门门楣上多年。
据说,匾额是陈缉堂本人嘱人制作,“恩赐文魁”匾额的四个大字书法是陕甘总督谭钟麟的手迹,匾额是根据其手迹复制的。
陈缉堂是清平番县红城镇咸水河保(今永登县树屏镇树屏村)人,光绪十四年举人。恩赐翰林、任翰林院检讨(《永登教育志》67页明清时期永登进士、举人、贡生名录载“光绪十四年举人”,“检讨”,七品)。
陈缉堂家住泉儿沟岭东麓的咸水河旁树儿屏,世代耕读传家。陈缉堂娶妻红城徐家磨王氏,咸丰元年三月清明前,陈缉堂为徐家磨王氏编纂家谱一本(原武胜驿镇镇长、清水乡乡长、园林所所长王有荣曾撰写《陈缉堂和徐家磨王氏家谱》一文在永登《玫瑰》杂志上登载)。由于陈缉堂所处的时代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科举考试僵硬死板的规定文体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加之考据考试命题内容的狭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陈缉堂所撰修的家谱虽然字体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颇具"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结密而无间,小字宽绰而有余"之风格,严整飘扬、犀利飞动,堪为书法中的上品。与其极不相称的则是内容单薄和程式化。该家谱一开头就是千篇一律的“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其所以记年月著统绪载治乱者为最要。”接着又说“我始祖原不知为何籍人,也不知从何世何时至南乡红(城)堡为家。”“因失遗家谱影图,故我始祖名讳代数无可考。”甚至不知徐家磨王氏始祖王三益“行几”,“只传官居威武将军,未载镇守何处”。
据陈缉堂所修《王氏家谱》人物简表推算,王氏始祖王三益当生活于明代中后期。据《明史·职官志》中明代文武散官并无威武将军,而从四品分别为初授宣武将军、初授显武将军和初授信武将军,正三品中有加授昭武将军。王三益的军阶当在这从四品或正三品之中。
家谱(含后续记载)详细记载了徐家磨王氏十余代世袭传承关系,保存了王氏家家数百年发展壮大的过程。王三益之后裔除至今在徐家磨居住的数百人外,遍布全县各地而以今武胜驿镇、秦王川为多。其中不乏县、科级公务员。如原永登秦川乡乡长、县引大指挥部移民处处长王玉章(十二世)、原永登县武胜驿镇镇长、清水乡乡长王有荣(十三世)等佼佼者。
陈缉堂纂修徐家磨《王氏家谱》时尚未取得功名,署名为“居士愚婿陈缉堂”。居士,在工具书中有两个义项。1、古代指辞官隐居的人。2、指不出家的的佛教徒。陈缉堂以居士自称显然反映了其远大抱负和对功名的向往。成为庠生的陈缉堂参加乡试屡试不中,迟迟于光绪十四年被例授举人。对于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中举是关键的一步。中了举人,叫做“发了”,可以称“老爷”。这是承认他已具有“官”的身份了,即使还没有作官,也已经挤入特权阶层,完全改变了身份。
咸丰八年(1858年),陈缉堂为自家修谱时也是署名用“十六世玄孙后裔元熙熏沐敬书”,说明他在39岁之前还是一个“草头百姓”,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已经69岁时才考取举人,但刚刚取得举人后便又去京城参加秋闱,至于他恩赐翰林后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家谱牌位上的记述。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陈缉堂成为举人后政治生涯的其它文字记载。
民间传说, 陈缉堂例授举人上京赴考之时,平番(今永登)属于凉州府管辖。和全国一样,当时的凉州府黑暗的吏治腐败,州官不管百性的死活只顾搜敛民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陈缉堂上京赴考时发出狠话说,我不考上便罢,我如果考中,一定要把凉州府好好治理一下。
京城考试已毕,叩头谢皇上恩典时,陈缉堂因年事已高肢体僵硬跪地后无法起身。据说光绪皇帝过去将他扶起,问他岁数多大了。陈缉堂回答说,学生年逾古稀。皇上说,我大清江山人才辈出,70多岁的学子不肯停息。当殿宣布不论考试结果如何,恩赐陈缉堂同进士出身,到翰林院任检讨(七品)!
凉州府得知此情,不胜惊慌。派人在陈缉堂衣锦还乡回来的路上迎接。
陈缉堂到西安时,与凉州府使者相见。见面之后,相互礼拜,设宴款待。
凉州府使者在宴请陈缉堂的酒菜中做了手脚放了毒药。陈缉堂不明就里,误食有毒药的饭菜不幸中毒身亡。
但据陈氏家谱记载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十七日寅时“亡于京都,扶柩到家”,可知当时死因不明,但估计是当时陪同陈缉堂赴京赶考的侄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故乡埋葬于咸水河的铧尖左侧。
陈缉堂活了七十二岁。
注:谭钟麟(1822年-1905年),字文卿,湖南茶陵人,[13]晚清大臣。
谭钟麟于185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1871年,出任陕西布政使,旋护理巡抚。在陕任内,兴义学,立书局,疏浚郑白渠,发展种桑养蚕业。1875年,实授陕西巡抚。1879年,调任浙江巡抚,招抚流亡,核实漕粮,更定厘税,修整海塘,重建文澜阁,颇以治闻。1881年,谭钟麟升迁陕甘总督,减免苛捐浮税,疏舒民困。1888年,谭钟麟因目疾奏请回籍调养。1891年,谭钟麟奉诏入京,以尚书衔补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历任工部尚书、闽浙总督、福州将军、两广总督。[14]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谭钟麟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因对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龙于英国事件不满,以年迈为由告老辞官。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
(在此鸣谢陈缉堂六代嫡孙、陈氏二十一世孙陈孝福先生提供资料和刘万有先生讲述介绍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