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发展飞速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创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般丰富了我们这个世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节奏相对于从前也越来越快。一方面反应出来就是,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普遍情绪化的时代里。这个现象不分阶层,不分年龄,普遍出现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群当中。
情绪就如同一剂慢性的猛药,正潜移默化的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影响。一方面,它的存在会左右人们的思考以及决策。当我们有情绪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分出一部分的容量去处理情绪的问题,就好比在电脑操作运行之中打开了新的软件程序电脑会分出一部分内存去处理运行这个软件。科技的发展使得一台配置良好的电脑能够很好地进行多程序处理,即同时运行多个软件。然而, 人的大脑由于其最初的出厂设定决定了它不能很好地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一心不能二用。所以,我们产生的情绪会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思考进行干扰,使得人们不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根据《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上提到,随着我们社会结构的复杂多元化,我们进入了一个理性有限性的时代,即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一种通过直觉进行而不需要大脑思考处理的惯例行为。而当我们产生情绪之后,产生的这些消极的能量会给我们的任何的潜意识的行为和态度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之下,我们不仅会因为这些情绪的影响作出一些不正常的决策,而且我们的社会关系也会因为这些消极因素遭到破坏。再者,消极的情绪也是导致焦虑的罪魁祸首。焦虑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而且正在产生影响的病症,甚至会使我们开始抱怨并进入这个死循环。当人们开始在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上出现抱怨之后,这一部分人会发现,原来这种方法在短期会给他们一种快感。因此,当困难再次发生时,这一类人会开始抱怨而不是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去行动会让他们停滞不前,约束了其自我成长甚至倒退。
情绪化这个问题出现时,人们常常会认为其是生活中的不顺利或者城市的快节奏这种外界因素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一部分人认为,或许不去社交、远离这个社会甚至是碰到困难选择忽视之后消极情绪会自然而然的消失掉。然而,我认为,与其说这是在处理问题,不如说是逃避现实,是一种软弱和妥协。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人们往往习惯于在问题本身找答案,然而这样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是一把上了锁的门,你在锁眼处去寻找开锁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调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其他地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当找到方法之后,再去反思、总结以及笃行。
正如情绪的类型有很多种,这些消极态度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罗辑思维的粉丝们肯定听说过我们社会生存着这样一类人,尽管这些人的肉体驱壳趋于成熟,但是其心智却是极为不健全的,甚至各种行为态度和表现跟婴儿类似,这一部分人被称为巨婴。当事情的发展跟他们这一类人自己价值观所构造的主观世界有偏差或者相违背时,这些人想到的不是去解决它,而是发脾气,开始意气用事。婴儿就是这样,在他们的世界中只存在高兴和不高兴,当事情的发展不符合他们的意愿(如,父母因为有其他事情做而被忽视,或者其他的孩子跟他竞争一个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喊大哭大闹,直到大人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止。在这一段时期的人,他们就是生活如的上帝,当愿望或者命令被满足时,他们会手舞足蹈;然而,想象中的愿景的破坏会让他们发脾气。这不就是我们社会上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出现的毛病吗。当出现问题或者没有得到满足时,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抱怨甚至是发怒,然而这些“大人们”竟然会以为发脾气可以解决问题。除了亲人或者很要好的朋友,没有人会满足你的任性,况且亲朋好友的包容退让也是有限度的。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心智的不成熟也是会产生情绪。情绪的产生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是你的大脑无法分析处理情绪究竟是从何而来,想明白其原因,我想情绪也会慢慢消退。另外,正如《红日》这首歌的歌词——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一样,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常情况下,现实和理想的那个鸿沟会出现在大部分人的生命之中。当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或者改变时,消极的情绪也会如种子一样在人们的心里产生、萌芽并且生根长大。
行动笃行是解决问题千古不变的真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开始行动了,我们才有机会达到彼岸。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做的一些事情而产生消极的态度情绪,与其这样,不如开始行动,亲力亲为。一方面因为把握着行动的主动权决定了我们的心情不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践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成长得到了锻炼。另外,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智和认知的差距,很多时候这种差异会使得同一件事情在两个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你看到觉得重要的东西别人常常会视而不见。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从而理解、包容和接纳对方,我们的共情心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社交能力。此外,思考情绪的来源也是解决情绪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这个就需要调用我们的好帮手“元认知力”来帮忙了。当一种情绪产生时,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对我的思考、做事,处世有没有帮助?如果有,我要如何促进它?如果没有,我该怎样去避免)来阻止不良情绪的蔓延。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目前所处的现状产生的,而这种现状我们暂时是没办法解决的。与其因为目前的处境紧张,不如接受当下的自己,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以前很幸运接触了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幸福课,而Tal教授贯穿整个课程的概念是permission to be human,允许为人,接受现在的自己,这也是整个积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也对,只有接纳了自己当下的状态,你才可以在当下行动并开始沉淀、积累和践行。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情绪会占用我们大脑的空间,影响我们的判断决策。它会使我们无法有效深入去思考问题,使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破坏我们的社会关系。因此,它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需要翻越的一座大山,也是我们这趟以生命为计量单位的马拉松的一段必经之路。希望我们都能不断积累,不断前进。在未来的某个里程碑处,看着时光匆匆流逝,脸上洋溢出笃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