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跟风看了新版《射雕英雄传》,因为本人毕竟是看83版《射雕》长大的,当时那可是万人空巷,红极一时啊,现在再看,颇有怀旧回味。有一个情节触动了我,就是郭靖、黄蓉受邀到归云庄盘桓几日,庄主陆乘风在书房与两人相见,陆乘风见黄蓉神态似是行家,便开口询问,请黄蓉略做品鉴中堂的字画。黄蓉虽是小孩儿家心性,但却洞若观火、一针见血,说得头头是道,引得陆乘风赞叹不绝,视为知己。
由此想到,我们去参观展览、游览名胜,或是欣赏一件艺术品、看一场表演,听一场音乐会,有时候会很感动,浮想联翩,有时候会觉得很枯燥,走马观花,有时候感觉似乎从中看到或者听到了什么,却又无从言语,随即飘散无踪。
还有,很多家长或老师带着孩子穿梭在人群中,非常严肃地从事“艺术”教学。大人总会以为艺术品传达了什么深奥的信息,应该教导孩子学会一些启示,甚至由此体会美的真谛。然而这些对于孩子而言,未免是沉重的负担或不切实际的期望。
曾有人请教毕加索:“如何欣赏艺术?”毕加索回答:“为何不先去了解鸟儿的歌声?去爱这朵花,去爱围绕身边的一切事物,试着了解它。”梵高曾这么写过:“人应该去聆听自然的语言,而不是画家的语言。对真实事物本身的感受要比对画作的感受多得多了。”
美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现,美是内心情感的感性显现。就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的,“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要欣赏美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也直接影响到对美的不同解释。人会不会感动,有没有收获,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在的记忆或感官有多少准备。这些准备,来自于我们平日的生活经验,来自于我们心之所向或生命有所追寻、有所憧憬的长期累积。正如黄蓉能侃侃而谈,离不开在黄药师的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不同寻常的鉴赏眼光。
英国哲学家怀海德曾说,“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过多少落日时光,忽然有一天,看着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声,人类的文明自此开始。”野蛮与文明区分的关键,就来自于对美好的感怀与赞叹,这种美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是生命的感受。
美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思想的习惯,所以,要懂得欣赏,先要怀抱着感恩谦虚的心情认真生活,用心发现,用心积累,才能造就一双慧眼,看到平常人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意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