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故乡的感觉往往是爱恨交加、五味杂陈。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对身边事太习以为常,甚至心生厌倦。漂泊在外的人,却最能懂得对故乡的那份依恋。在《乡下的葬礼》中,爱尔兰作者约翰•麦加恩用十个短篇故事,呈现了他对故乡那份割舍不断的眷恋。
《乡下的葬礼》入选了“短经典”系列。书中收录的十个短篇小说,是由科尔姆•托宾从约翰•麦加恩作品中精心选择的。作者约翰•麦加恩是享誉爱尔兰文坛的写作大师,曾被誉为“自萨缪尔•贝克特以来最伟大的爱尔兰作家”,“贴近爱尔兰灵魂的作家”。
麦加恩的故事多数发生在爱尔兰某些偏远的小村庄。村庄的生活平淡淳朴,却又充满了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不同阶层的村民之间的冲突、衣锦还乡者跟土生土长的兄弟朋友之间的冲突,所有冲突中都深藏着时代在人们身上打下的烙印。
“他们依照他们的标准而活。现在我们的时代到了。”
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冲突总是萦绕在不同家庭中。很多时候,父母喜欢我们留在他们身边,继续他们那种稳定而无新意的生活模式。我们却更愿意出去闯荡,看一看花花世界。我们能够理解父辈对子女的保护,但是,父辈终究无法代替子辈去体验人生。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活法。人生是自己的,要经历怎样的生命过程,遵从内心就好。
观念的差异不只发生在隔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因为生活的差异,也会有许多不同见解。
在家乡的发小眼中,那些衣锦还乡的朋友似乎就是“有钱有闲”的代名词,让人羡慕甚至嫉妒。可是,他们幸福之下的疲惫,家乡的发小却不愿意看到。那些真正在城市拼搏过的人,倒是更珍惜乡村那份踏实和宁静。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乡土有乡土的亲切,原本也并不必要分个高下。说到底,每种生活都有其独特之处。幸福是一种个人体验,最怕跟他人作比较。不必艳羡他人,守好自己的幸福就好。
家乡并不完美,但我们依然深深眷恋着它,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的泥土气息,那里有父母无尽的牵挂。
生活是有惯性的。一旦惯性被打破,就仿佛一台机器发生故障而失灵。
在《金表》的故事中,儿子离开家乡独立生活,跟家里变得越来越隔膜,这对父亲而言意味着人生缺失了一块。父亲熟悉的生活仿佛出现了某种无法修复的故障,就像那块停止的手表。尽管在每年假期,儿子都如约回到家乡帮父亲晒干草,但手表可以修好,父亲心理的缺失却无法填补。父亲对儿子那份牵挂和不舍,那份想要参与到儿子的生活中的渴望和无法达成的遗憾,只能留于心间。
有些意外,也许能让我们重新发现家乡的美好,找回一份新的希望。
《乡下的葬礼》就是一次对家乡、对亲人的重新发现之旅。性格迥异的三兄弟一同去参加多年没有联系的舅舅的葬礼。回到儿时住过的村庄,三兄弟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发现对过去的不愉快经历有了新的认识,对舅舅的糟糕印象也逐渐改观。
原来这里的邻居热心又无私,原来这里的小屋简陋却温暖,原来这偏僻的乡村中有着大城市所没有的淳朴和自在。舅舅的葬礼成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在大城市发展的菲利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城市中的现代化生活虽然舒适,但在菲利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乡村生活的惬意。吾心安处是吾乡,成长的土地始终是自己的活力源泉。
在《乡下的葬礼》的十个故事中,充满着麦加恩对乡土的眷恋,对心灵的关照。他的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总能琐碎小事中捕捉到最细微的心理变化。麦加恩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父母对子女的牵绊,有年轻人对爱情的迷茫,也有孤独的人对生活的犹疑。从他的故事里总能找到你、我、他的影子。麦加恩一直在提醒我们,在迷茫孤独之中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珍惜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坦然接受时代的馈赠,专注于体验自己的生命过程,学会与自己相处。
2018.08.26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