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母亲与女儿》
作者:阿尔多·纳乌里
译者:李学梅
出版:生活书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而孩子又如何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呢?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是孩子的守护者和心灵引导者,母亲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而母亲与女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俗话说:娶妻看丈母娘。这是因为母亲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儿的性格和对下一代的教养方式。
母亲决定一个家庭的温度,女儿传承的是另一个家族的未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母亲与女儿》探讨了家庭关系中的母女亲子关系,从母亲的性格、形象、相处模式、陪伴成长、控制等方面,探讨了女性成长方面的问题。
都说男孩要放养,女孩要富养,指的是精神上的富足,给予他们陪伴和关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母子和母女的相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并非所有女性都有女儿,但所有女性都是母亲女儿,他们对母女关系都会有深刻的感悟。
在父权开始的社会中,家庭中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被认为是弱者,也有的认为女性需要被宠爱,被照顾和被保护,甚至有的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就容易形成胆小和唯唯诺诺的性格。
正如作者阿尔多·纳乌里叙述的母亲形象,多年之后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稀呈现,在作者眼中,母亲是年迈的模样,生活的困苦磨灭了她的精气神,在扎根的地方说着异乡的语言,格格不入,招致周围轻蔑地目光,没有文化,也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身在异国他乡,作者和母亲相互依赖,从母亲的言谈举止中汲取了精华,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唯一无法改变的就是思维的闭塞,交流相对封闭,还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这都需要作者以极大的毅力去克服。
母亲给孩子的安慰就是安全感,尤其童年时期,母亲的陪伴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都有极大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汲取精神力量,助力孩子成就未来。
人的一生中,总是需要他人的滋养才能保持活力,同时,我们也需要以一己之力回报他人,尤其母亲的养育之恩,这样,才是生命的延续。
世间的一切相遇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母亲与孩子是爱的延续和接力。愿所有的女儿都能在母亲那里汲取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