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还在哺乳,有个朋友力劝我断奶,虽然我有无数数据分析,医生专家举证,我还是没有把这些证据砸给他,只是问原因。
“不断奶太溺爱孩子了”,“不断奶孩子会把你吸干”“这么大了奶水没营养的”,这三个真诚的原因还是挺有意思的,分享之。
首先,关于“这么大了奶水没营养”的千年谬误已经有无数数据分析出来背书,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等各个权威机构都已经十分明确的证伪了,不用再多说。关于“孩子把妈妈吸干”这样的二元对立说稍微了解一下母乳成分的人都不再相信,虽然母乳的确是把母体内的部分营养物质输送给了婴儿但这不代表自己损耗,反而是哺乳期间营养素的吸收和合成效率提高,起到对母体的代偿功能,除了妈妈非常不注意均衡饮食的情况下一般没有问题。孩子是吃奶,但不是吸血鬼,哺乳期变瘦是因为乳汁消耗掉了部分能量,这对于大多数现代妈妈来说应该是件开心的事,毕竟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脂肪。
我特别想谈的是这点——不断奶是溺爱的表现吗?
因为我让他快乐,所以我是在溺爱他吗?溺爱是什么意思,“不公正的物质感情给予满足和保护”。吃奶难道不是孩子应有的权利吗?本身是公正的应得的,完全谈不上是额外的。那为什么会有溺爱这种想法呢?
孩子吃奶有满足感,因为孩子觉得满足快乐想去做,所以任何对这种行为的认可就变成了某些人眼里的溺爱。只有让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这才是好的教育。你想吃奶?你太迷吃奶了,我偏不让你吃。你想看电视?你这么喜欢看电视一定不是好事,我偏不让你看。任何你喜欢的事,你期望的事,你向往的事,因为你太喜欢太期待太向往了,对不起,我就是不满足,因为我满足你就开心,这种开心和投入一定会导致你的沦陷,这就是溺爱我肯定不能干。
我也知道上面这一段有多不靠谱,但是看看我们周围,这样的父母不是比比皆是吗?你有没有因为娃喜欢看动画片而忧虑重重,觉得完了,这娃肯定要变成沙发土豆了,不能老是让他看。娃喜欢吃奶那不能总吃,要不会一直吃下去,断不掉了。身边好多的妈妈都是在娃最恋奶的时候断奶,还总怀疑我现在不给他断奶永远断不了了,太依赖了,是不是?包括吃夜奶的妈妈,是不是娃一天八遍夜奶,天啊再不戒我就完了!以后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就戒!马上戒!
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那一环是什么?是对于孩子的信任,是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的勇气。不好意思,我们大多时候都没有。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具备对孩子的信任,以及信任孩子的勇气。我们不相信孩子自己会不吃奶了,不相信孩子自己会从电视身边走开,不相信他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
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被完全信任,曾经有过被拒绝信任拒绝接纳的经历,所以我们也不信任我们的孩子,嘴上说他这么小,什么都干不了也决定不了,信任他不完蛋了?实际上呢,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曾经被我们的父母信任与接纳?当然,我们的父母也是爱我们的,但是看看他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后代,就知道当年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那是你完全欣赏与敬佩甚至想要学习的养育方式吗?因为我没有体会过被全然相信全盘接纳的感觉,所以我也很难给予我的孩子这种感觉。
人不能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人不能想象自己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人不能描绘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
我没有在说你,我在说我自己。我在反思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多少投射了我父母的影子,受到了代际传承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不可避免,但是,早一点思考就有早一点可能成长,跳出某些家庭怪圈的责任,就在我在你,在我们当下的每一个时刻。
借着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快乐是很残忍的,借着不要溺爱的名义去否定孩子的感觉,拒绝接纳孩子的感受同样残忍,而这种残忍的感觉,只有在你我认真反思回顾以后才可能真的感受到。这种感觉深埋内心,甚至自己跟自己说没有的事,但是心底里总有一个别扭的声音在嗡嗡作响,总有一个不愿意去疗愈的童年经历深埋心中隐隐作痛。
喂的是孩子,成长的却是自己。是否喂母乳代表不了什么,在这么多让人头疼难过的岁月里实在不算是什么大事,如果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都没有激发我去面对童年的伤痛和潜意识里的感觉,那这辈子应该也就这样了。
最后重申一遍:
“如果向0-23个月龄的所有儿童进行最佳母乳喂养,每年可挽救超过82万名五岁以下儿童的生命。母乳喂养可提高智商和上学率,并与成人生活的高收入有关”
——摘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