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老子播放,窗帘拉开。
我去刷牙,孩子吆喝:“妈妈,过来。”
“好,等等,我在刷牙呢。”我洗漱收拾完毕,过去给他穿衣服。
“要上学了吗?”
“是的呀。”
“我不要上学。”
我看着他,微笑着看着他,不说话,因为,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就微笑着看着他。我也不想共情他,可能是因为,我不觉得他此刻需要被共情吧,所以,我只是微笑着看着他。
“带自行车吗?”孩子终于开口了。
“带自行车去接你,对吗?”我一听孩子转话锋了,立即接上话。“
”还要带爸爸。“
”好的,还要带爸爸,我愿意带爸爸,爸爸愿意被带吗?“突然意识到:我是愿意带,但是爸爸愿不愿意,还有爸爸有没有别的安排,那是爸爸的事情,所以,有了后面补的一句:爸爸愿意被带吗?突然有感:教育真的就是在这种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的。以前的我,会认为,我要带爸爸,那么爸爸必须跟着,否则就是爸爸的不对。所以,以前我的回答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那一句话了。那么,给孩子的感觉也是同样的,我要你这样做,你就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是你的不对,我就可以暴怒。
孩子爸爸回答:“好的。”
~~~
接着就是穿衣服,上演炮弹和长征五号发射的桥段。
”长征五号准备发射,长征五号进入轨道(脚进入裤腿了),发射~~(一个脚穿好了。)“
换一个脚:”长征五号准备发射啦,发射啦。“
”又是长征五号呀。“
”因为是双轨火箭呀。”,我接着说:”进入轨道,发射。请站起来,准备点火。“孩子站了起来,裤子拎了上去。
~~~
今天,哈克达克桥段引导到洗手间,站在了板凳上。我轻轻推了推他的肚子,想把他的衣服整理一下。结果产点把他推到了。孩子怒了,推了我一下,说:“哼,你推我干什么,批评。我讨厌你。”然后,他走出了洗手间,并将我反锁里面。我心里闷闷地,我深呼吸,感受着身体,处理自己的情绪。
门外估计爸爸也在引导他刷牙,孩子突然开门,叫我给他找《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那本书。我情绪还没处理好,于是说:“刷完牙我给你找吧。”
“不要“,孩子坚持着。
我突然感觉,也许找出来会更好,于是,找到了并且翻开了已经建好牙齿大街那一页递给他。他指着图上的泳池说:”这是池塘。“
我回答:这是游泳池。
孩子坚持说:”这是游泳池,也是池塘。“
我:“哦”。
他屁颠屁颠地拿着书本,过去给他爸爸看了,然后指着说:”这是游泳池哦~~~“。
(引申:引导孩子,有时候,只需要告诉他正确的是什么就可以点到为止了。记得有些家长,孩子犯错了,非要孩子逼着当面承认并说出:我错了,正确的是什么。伤了孩子自尊,伤害了亲子关系,而且也许会造成孩子的强迫性重复。)
然后,他们父子两在洗手间忙活了一会儿,孩子洗漱完毕。我的进步,我不再步步窥探或监视他们的互动过程了,初步接受那是他们的事了。
一起送孩子去上学,孩子骑着自行车,倒退方向不是很利索,老公帮忙着,并告知孩子如何做。这让我感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孩子爸爸给予孩子方位和机械方面的引导是比我有优势的,而且目标感更强,执行力更高。我属于随遇而安型的,孩子也被我带的慢悠悠的淡定。这不是不好,但是,也多少局限了孩子的多面性。孩子也有被指导的需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