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一本很刺激人的书,是李开复先生写的《AI未来》,确切的说,是在某APP上听了这本书,听了一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搜集学习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况,不学不知道,没想到人工智能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了,不由感叹这世界变化快。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合成AI主播、机器人记者、VR直播技术、4K超高清、5G现场连线、虚拟演播、创意短视频等新形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报道中。曾经在故宫站过岗、春晚打过卡的百度AI机器人小度,也因工作能力突出担任AI记者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协助进行两会报道。
还记得不久前的2019央视网络春晚吗?撒贝宁携手“小小撒”一同亮相在舞台!“小小撒”只需撒贝宁的面部扫描和半小时的录音数据,即可生成形象和声音模型。有了声音模型后,任何输入的文字都可以用撒贝宁的声音读或唱出来,甚至有中日英韩四种语言。现实中的主播只能每天工作8小时,他却可以每天24小时工作!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步渗透:
据李开复先生讲,其住所的快递小哥已经被机器人代替,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送货时间;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应用的财物机器人,36万小时的人力工作,财务机器人几秒就能完成;
日本多摩正在选举下一任市长,机器人“松田Michihito”作为候选人之一备受瞩目,它竞选时说:机器人没有情绪、欲望,政务处理不会感情用事,不收贿赂、不休息,可以存储消化大量数据,节省办公费用……
成群的无人机能够一起合作,用几小时的时间就能粉刷好一栋房子的外墙;
在医疗诊断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一流的医生寻找疾病数据的关联性,做出更好的诊断;
……
技术的发展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一种新常态正在逐步形成:智能机器全面上岗,人类就业则阻碍重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像撒贝宁所说:”我还记得五年前,我问过一位人工智能专家,主持人这个行业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说大概还有五年,看来现在到了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了解到这里心里一阵慌张,都说恐惧来源于未知,之前看见人工智能四个字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一接触却发现原来已然来到身边。
那么,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哪些方面还能保有自己的地位呢?
在《AI未来》这本书里,李开复先生提到:幸存的工作岗位分为两批人,一批顶尖收入,如CEO、投资人等;一批收入一般的,如按摩师、家庭护理人员等,许多构成中产阶级基石的职业将被清空,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
这样一部分人不仅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收入,还会失去工作给个人带来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这是人类给人类设置的巨大挑战。
要想找到人类占有优势的职业,就要先找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区别。
人工智能与人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感情、拥有爱的能力。李开复先生回忆说:自己曾经是个像机器一样工作的人,而癌症既击垮了他的身体,也使他明白自己与机器的根本区别是能否爱人“。康复后他认识到,治愈他的药物包含两个部分:科技和情感。
机器人超越我们的,是智商和运算层面,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鸣性等软实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在未来的世界中,人类和机器应当各司其责,人类守住最后一个阵地:情感和灵感,来负责需要创意和战略思维的工作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而机器人则负责与大量数据打交道的运算和执行等例行的、重复性的优化任务。由此,一些需要体现创意、爱的职业,如人文设计、护理、服务及教育等将仍是人类占主导的职业。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霍金先生生前曾告诫大众:“机器人的进化速度比人类想象的快,它们的终极目标将是不可预测的。”未来的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一个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
现在已然是未来,我们乘坐的火车即将进入一个急拐弯,面对这个转弯,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