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很有名的元杂剧,叫《西厢记》,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具有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故事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唐代一部叫《莺莺传》传奇小说,而《莺莺传》里的张生却是个始乱终弃的渣男。
同样的故事换了一个时代,结局也就跟着变了。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为了与普遍价值观相符,故事的结局其实是相当确定的。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原稿的结局非常黑暗。作者是按照编辑的要求,才改写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我们通常认为,文学创作是作者一个人的事,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不然,作者所处的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早已为故事划定了一个可能的结局。社会推行善有善报,故事里的恶人就不能逍遥法外;社会推行努力奋斗,故事里就不能有不劳而获。所以说,每个读者,其实也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