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临时给同事做了一次分享,结果滔滔不绝的讲了一个小时,回想了一下,近期确实很少给同事做分享,上一次是去重庆学习后。越来越享受这种与同事交流分享,恨不得把自己所有会的东西全部都教给他们,培养出自己18罗汉。任何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意愿是最重要的,类似美团的王兴开完会问年轻的同事会不会用visio画流程图,一般人的反应我不会,但是她说我可以学,这几个字能量不穷。
管理一直是我很大的一个硬伤,欠过的债迟早是要还的,从毕业起就没有在大公司呆过,第一家公司在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做了两年,后面就开始创业,没有经过大公司的系统化训练,没有管理理念认知基础,所以项目的初步走的特别不顺利,人员特别不稳定,曾经有一个高管帮我数过一年内,公司自动离职的超过50人(数字不一定准确,反正确实不少),我们团队编制差不多在十几个人左右,最早的团队一个都没留住,更惨的是公司一年半的时候最理解我的的一个员工,都要离开我,那时候我第一次为了团队的离开哭了,不断被团队抛弃的感觉,最亲的最理解我的一个人要离开我,确实心里特别不好受。
虽然员工离职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创业型公司起起伏伏很正常的,但是确实自身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项目的中后期,内耗特别严重,每天的精力都围绕着内部的是非问题,这样的公司是没有希望的。
总结自己过去管理的特点:
1.喜欢自己亲力亲为,当团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会自己去干,而不是教团队去做,或是带着团队做。
2.缺少与员工谈心,交心,发现员工有一些困惑或是行动力不足,要及时的做思想工作,帮他解决问题。
3.不重视流程化,标准化的建立,不停地重复发生问题。
4.陷入泥潭里面,没有时间考虑公司发展问题,这是创始人的大忌。
5.格局太小,没有看看外面的世界,或是与优秀的人多接触,当你目标定的远,就不会纠缠在一些很细小的事情上,很多事情就能做到断舍离。
让我开始发生大的变化,是2018年年初的时候听了阿里巴巴前人力资源总监张丽骏的课,首先人力资源不是HR的事,人力资源是CEO的第一工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要走远肯定是一群人。企业文化不是拿别人的口号来,而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的,努力把一群人变成一个人,变成一个味道,那公司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
第二个感触是有幸认识了精细管理大师,也是我们学生家长,在世界500强公司,公司业务是收购大型工厂,通过精细管理,把原本亏损的企业变成盈利的。帮我做了两次辅导,印象特别深刻,下面是我当时的笔记,年初的时候我是疲劳战术的,每天在公司呆超过10几个小时,常年无休,每天不停的围绕事务性而奔波。
1.一家公司有三个最重要的是,plan,process,people,人虽然很重要,但是流程更加重要。不是依赖人,而是靠制度带动公司发展。
2.流程以及制度的重要性,重复高频的事情要交给流程制度去做,要集中火力把流程指定出来,执行者要参与其中。管理层要把精力放在发展业务上,处理突破情况,不在流程以内的事情。
3.员工要很清楚的知道每天要做哪些事情,遇到事情的解决方法,这个是需要培训到位以及有操作手册,而不是等员工自己摸索。
4.计分表,每天有暴露问题以及计划要登记下来,再把发生的问题归类丰富到流程制度里面。
5.大师辅学生与老师都需要精细化管理
6.家长与学生不满意调查表,要了解最不满意的地方,解决最关键的矛盾冲突。
7.要列出大师辅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矛盾,归类,先集中精力把最主要的矛盾先解决。
虽然这些道理以及方法温总也有跟我们不停地讲过,一个是可能痛得不够,第二可能有些事情要自己感悟到。后面我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现阶段的时间的分配,40%的时间放在公司的发展问题上,50%放在团队管理上,10%时间处理突发情况。我希望明年团队可以成长起来,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的发展上。创始人应该考虑公司3-5年的发展问题,不断带着团队往前走。
第二个变化,重视流程化,标准化的过程,如果是一个小作坊无所谓,没有标准化,流程化,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大。而且管理者会每天忙于救火。这方面公司目前做的还不够,校区各自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但是流程化与标准化欠缺,还要不断提高。
第三,关注团队的成长,为团队赋能,团队的成长更利于公司的发展以及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