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一个新的概念:支付痛感,应该不完全算是新的概念,之前也有这种感觉,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而今天这个词出现了——支付痛感。
先来说说这个词,所谓「支付痛感」,就是你花钱的时候能感觉到的一种“疼痛” —— 说白了就是花钱心疼。
这个概念是在万维钢老师的文章中看到,而他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怪诞行为学》的作者艾瑞克在 Quora (相当于中国的知乎) 上回答的的一个问题——行为经济学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而艾瑞克搞了这么多年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最有意思就是看别人怎么花钱。
就比如说,用信用卡支付,和直接用现金支付,对我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就很大,如果人们选择自己的消费方法,可能更多是通过信用卡这种模式来支付。原因很简单,因为支付痛感不同,现金的痛感高是因为当场就感觉到了钱没有了,信用卡的痛感低是因为还款要等到下个月。
艾瑞克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去吃饭,一盘价值 50 美元的菜,你可能吃 50 口,那么相当于一口一美元。那如果这样?我开个饭店,不论盘卖,论口卖,你吃一口我收你一美元,或者再给你个优惠,一口 0.5 美元,没吃完的不算钱。而如果是我,那我肯定不愿意,因为我正在吃饭的时候,老板给数着我吃了多少口,而这每一口都是钱啊!
所以艾瑞克说,当人们先花钱在享受和先享受后付款,都不会为我们带来那么强烈的支付痛感,因为我们感受不到钱在钱在减少,这个减少的过程并不是同步发生的。所以就是当我们用水用电时也就不那么计较,因为那些都是一月一交或者更久。如果你真的想要省钱,可能需要在用水的地方接一个可以实时显示价格的水表。
艾瑞克在回答问题的结尾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用信用卡,我们会更乐意花钱。而这点其实对商家更有用,他们可以通过开通类似信用卡的这种先购买付费的方式 (京东的白条、支付宝的花呗) 来刺激我们买更多东西,因为买的时候我们所感受的支付痛感并不是那么强烈。
此时作者也提到两个关于信用的支付痛感低的更进一步的解释,一个是脑成像的实验数据,我们将眼前的享受 (消费) 与长远的利益 (过段时间再还款) 摆在一起做取舍,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高估当下能获得的享受,而低估了未来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另一个是说人对连续的数量不敏感,但是对分块的东西很敏感,也就是说,用信用卡支付的时候,脑子里金钱是一个连续的数量,所以不会对它有太大的感受,可是用现金支付时,就需要掏出一张张的钞票,等于把钱分成了若干小块。
不过后面的一个观点生活中也有实用价值——如果你想要申请或者节食,就应该对事物进行分块,当我们吃零食的时候,如果是一大袋,连续的的吃,一不留神就吃完了,而如果买的小包装,一包吃完了可能就觉得需要克制一下自己了。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在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时候谨慎一些,尽量时刻保持着对数字的敏感,想省钱可以通过尝试分块的方式来将每天给自己设置一个额度,而这个额度就是一小块,当每天的消费超过这个额度的时候你可能就需要提醒自己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