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往今来,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 大大深刻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勤俭节约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我们还要传承这一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让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承勤俭节约,体现在饮食文化中。《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小米粒,大民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才能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传承勤俭节约,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原则、有人格。”小到纸张打印、空调温度、接待标准等,越是在小事小节上用心,越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态度和作风。因此,要精打细算,让“真金白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要树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思维,不要忽视点滴的浪费,也不要轻视点滴的节约,真正地把有限的资源更合理地使用,方能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
传承勤俭节约,体现在风俗习惯中。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而消费社会下,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面子”的驱动,造成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令人心痛。杜绝因“面子”而起的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将崇俭抑奢、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
艰辛孕育发展,艰辛成就梦想。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驰而不息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迈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要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并落实到一点一滴的行动之中,从而汇聚起奋勇向前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