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论语》是中国儒教经典。同时它也是思想的,这里有一个故事关于《论语》的,“半本书丞相”,大家知道是谁的典故了吗?

  后周时期,话说有个叫赵普的幽州人,在后周历任官吏,后来调职到滁州,与当时滁州的长官打成一片。这滁州的长官也姓赵,叫赵匡胤。这下全明白了,这就是宋太祖。之后陈桥兵变,赵匡胤就就做了皇帝,是为太祖。

自信的笑容

  作为皇帝的亲信,赵普自然也达官显贵了。赵普不读书,史书说他“寡学术”。等到赵普做了丞相不能再不读书了吧,太祖也经常劝他读书。

  赵普终于是蜕变了,由一个“少习吏事”,白头官吏竟变得“手不释卷,每至归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这种变化是必然的,一方面是位置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儒”起来,并且实力也允许他“读之竟日”,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主观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思想的觉悟,,知识的吸引,这是主观的一方面。读书收到效果了吗?结果是“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像流水一样流畅,读书还是有点用的吧。

  赵普死了之后,家人整理遗物,掀开赵普的箧子,“则论语二十篇”。至于半本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于林駧《儒吏》所记:“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里有个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治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了。

至于这个林駧(dòng)生卒年已不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南宋之后,可赵普是北宋人。这之间就有谬误了,这个注是哪来的?不知道。真的半部《论语》就能致天下吗?不见得。但赵普人至老年,仍能秉烛而读,品味千年前的《论语》也是可以称赞,可以学习的了。

  都到了21世纪了,还有人认为读书无用的吗?我不能断言,但是在这流量飞速的世界,人们对知识的敬重已经淡了许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愿知识的光明,给在黑暗中行走的你带来希望。

都市



  关于劝人读书的故事很多,像赵普与赵匡胤这种关系的故事,大家知道还有那些吗?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讨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