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在距开封市东北方向45里的陈桥驿(今封丘县陈桥乡)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史称“陈桥兵变”。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长达150多年。从907年宋温灭唐建梁到960年短短的50多年中,以中原地区为主要活动舞台,共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与此同时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上述这些政权都随着兵权的变化而更替,他们之间互相攻伐杀掠,人民群众饱受战乱痛苦。尽快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为当时各阶级、各阶层的殷切愿望。赵匡胤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动陈桥兵变的。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祖籍河北涿县)的一个军官家庭,后周时为归德军(今商丘)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
959年,后周柴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年仅7 岁,由符太后掌握政权。这时赵匡胤不但掌握全国的精锐军队,还负责防卫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他看到后周孤儿寡母当政,暗地里同其他禁军首领石守信等结为十兄弟,企图夺取后周政权。9060年大年初一,赵匡胤以镇(河北正定)、定(河北定县)二州名义,谎报军情,说辽与北汉联合兴兵南侵,要求后周中央政府急速派兵抵御。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不辨虚实,立即派赵匡胤率军出征。大军出城之日,开封城内已有赵匡胤要当天子的谣言,百姓为之惶惶,宫廷内部却全然不知。
初三日,赵匡胤大军到达陈桥驿,其胞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策划兵变。当晚,禁军中的几个主要将领鼓噪而起,声称“圣上幼弱,派我们出征,即使我们卖死力打了胜仗,立了成功,有谁知道?不如先立殿前都点检为皇帝,然后北征。”赵普更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改朝换代不仅是天意,亦是人心所向,但要做到变而不乱,必须稳住京师。为此赵普作了军事部署。接着派人连夜回开封通知石守信作好内应。第二天黎明,赵普和参与拥立的将领们拿了象征皇帝登基的黄袍来到赵匡胤睡觉的地方,把黄袍披在假装酒醉未醒的赵匡胤身上,并且立即一齐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先装着惶惑不安,后又做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己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若能听从我的命令则可,不然,我绝不当你们的皇帝。”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从”,赵匡胤提出,对于周恭帝和符太后以及朝内的公卿大臣都不能加以凌辱,这是争取官僚集团必要的措施,接着又强调必须杜绝兵变的传禅之故技,严禁掠夺杀戮,否则严惩不贷。
初五日,赵匡胤率大军返回开封。初见两个宰相时,声泪俱下,装出一副不得已的样子,表示非常惭愧。范质、王溥还未及表态,赵匡胤的部将便举刀断喝:“我们一定要立殿前都点检为天子!”范质、王溥见状吓得不知所措,急速跪下,向赵匡胤叩首称臣。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正式当了皇帝,史称宋太祖。由于他当初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河南商丘),因此就改国号宋,史称北宋。
赵普不但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而且是宋初大政方针的决策者,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智囊”。他三次为相,“出入三十余年”,兢兢业业,建树甚多,成绩昭然,对奠定和巩固北宋的统一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普(921~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生于五代初期军阀刘守先所盘踞的“大燕”国境内,他的父亲赵迴在后唐时为躲避战乱率族人先迁常山(今河北正定),后徙河南洛阳定居。赵普自幼随父飘泊流离的经历,使他对五代的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有着较深的了解。显然,这对于他日后致力于恢复国家统一的政治生涯具有重要影响。赵普大约在23岁时步入仕途,开始在永兴军(今陕西长安)节度使刘祠帐下作一幕僚。刘祠死前,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可惜没被后周朝廷重视。以后他穷苦潦倒,飄泊南唐境内的滁州乡下作一教书先生。956年,后周用兵淮南,赵普在滁州与大将赵匡胤初次相会,向赵匡胤献“奇计”,大破滁州。滁州大捷成为赵匡胤飞黄腾达的契机,也是赵普一生中发迹的转折点。从此赵普平步青云,先后被升迁滁州(今安徽滁县)、渭州(今宁夏隆德县东南)、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等地军事推官、节度使推官和掌书记,成了赵匡胤的亲信。960年陈桥兵变后,赵普因有拥戴之功,遂成北宋的股肱勋臣,太祖对其言听计从,“亲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并掌握军政大权,“出则拥上将军之旗鼓,贵居方面;入则配大丞相之印绶,首冠台司”。⑦
宋初,赵普审时度势,帮助赵匡胤迅速镇压了李筠(昭义军节度使)、李重进(淮南节度使)的叛乱,并制定了统一战争的方案和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
宋承后周疆域,主要据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南方广大地区割据政权并立,北方则有强盛的辽国雄踞毗邻,北汉盘踞河东太原,国虽穷但兵强悍。这种“卧榻之外,皆他人家也”的复杂局面,对锐意实现统一的赵匡胤来说,不能不感到十分棘手。一次赵匡胤同其胞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夜访赵普,就统一问题同赵普作了一次有趣的谈话。赵普先问:“陛下,怎么在天寒地冻深更半夜还出来呀?”太祖回答说:“我睡不着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想我你谈谈心。”赵普说:“陛下是否认为疆域太小了?要想扩大版图,进行南征北战,现在正是时候,我想听陛下的打算。”太祖说:“我准备先攻打太原(指北汉政权)”赵普慷慨陈辞道:“太原挡着了西、北两面外敌,如果现在就拿下太原,那么西北两方面就得由我们去防御。太原是个小地方,早晚都跑不掉,不如先扫平南方割据势力,再去夺它,方为上策。”太祖笑着说:“我的意见正是这样特来听听你的意思。”⑦
此后,北宋按照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兼并了南方割据政权,然后挥师北上消灭了北汉。从而扩展并奠定了北宋的疆域。
赵普同赵匡胤的前半生都是在群雄角逐、战乱不息的岁月里度过的大致相同的漂泊沉浮的遭遇,使他们对晚唐以来骄兵悍将和藩镇跋扈给社会带来的祸患了如指掌,惧怕作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立志重建巩固国家统一的局面。
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以来,短短数十年间帝王便更换了八家,战争不止,百姓遭殃,这是什么原因?我打算消除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办法?”赵普精通治国安邦的道理,听了赵匡胤的发问非常高兴,便说:“这没别的原因,是因为中央权力小,地方藩镇势力大之故。现在要治理整顿,也没有其他巧妙办法,只有剥夺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天下才能太平。”太祖心领神会,暗地里佩服赵普语点破症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赵普还对实施这一政治纲领的每一策略步骤几乎都作了细节上的具体策划与安排。其中“杯酒释兵权”就是削夺军权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赵普办事干练,遇事有见地,具有“龙吟虎啸,云起风从,如怀万顷之波”的性格和胸怀。晚年壮心不已,倍加勤奋。“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每次下朝回到家里手不释卷“读之竟日”,到第二天上朝,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
赵普在政治上敢于坚持原则,刚毅果断,执法不阿,辨伪惩恶。据记载,有位大臣立有功勋,按规定应予升迁,但太祖一向讨厌此人,坚决不予升迁。赵普当场据理力争,太祖执意不升赵普说:“国家设刑法是为了惩治罪恶,立赏格是为了酬奖有功,这是古今之理,何况刑赏乃是国家的刑赏,并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您怎么能以个人喜怒好恶来专断呢?”太祖听了愈加怒不可遏,跳起来走进内宫。赵普也随后跟去,站在宫门等候,坚决不肯离去,太祖无奈,终于答应照章办理。太时,宠信奸臣陈利用,陈利用骄横不法,作恶多端,无人敢于过同。赵普查明其罪状,奏请立即处斩,而太宗徇私姑息,竟说:“岂有万乘之主,而不能庇一人乎?”赵普理直气壮地指出:陈利用十恶不赦,陛下不杀他,必然破坏国家的法制,应该珍惜法制,这样的一个坏人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太宗无奈,只得下令将陈利用处斩。但随后又动摇后悔,急忙派人收回成命,而赵普早已料到太宗会追悔,便抢先把陈利用处斩了。
然而,赵普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在处理政务时往往趋于保守和主观,史书上说他“为政颇专”、“多忌克”s确有事实。据说他衙署座位后面,放两口大瓮,凡有不同意见的公文递来,一概投入瓮中,满则付之一炬。其刚愎自用可见一斑。然而这与赵普在任职期间为北宋的长治久安做的重大贡献相比,毕竟是次要方面。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勾心斗角,赵普曾三次罢相,三次被贬。他的晚年基本上是在忧郁悲怆中度过的。他生前以功先后晋封为梁国公、许国公、魏国公。死后先后追封为长定王、韩王、配飨太祖,以隆重规格葬于洛阳北邙之原。
注:
①以上出自《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癸卯》。
②《宋史》卷二十五列传八《范质》。
③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宋论》卷之八。
④《宋朝事实》卷三,宋太宗《御制太师魏国公尚书令真定王神道碑》说:“赵普,今为常山人也”。⑤、⑧《宋史》卷二十五《赵普传》⑥《小畜集》卷二十三《求致仕第三表》。
⑦王俑:《东都事略·赵普传》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问题建议,QQ/微信:860055692;
豫史 微信公众号(ID: Henan-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