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
就像今晚,2017年的4月14日,离本月交稿时间不足24小时的我,才开始磕磕绊绊地挤篇文章。努力回想自己成长的那些经历,好像也没有哪一件事是自己立即去做的,想到这里,很多个曾经扑面而来,那些立志减肥、决心写作、发誓读书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那些荡气回肠的誓言之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行动的身影与结果。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父亲大人的谆谆教诲中熟背《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然而,就在刚刚,我还心存侥幸地寻思,交稿日期是15日,是不是可以先美美地睡上一觉,明天就顺其自然吧。坐实了“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执行”的优良作风。
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最近这段时间刻骨铭心地深思,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与行动之间还差了一整个拖延——人们总是习惯于在做事的时候往后推迟一步,总愿意在行动之前先让自己享受一下最后一刻的安逸,而在休息之后又想继续享受,直到很多时候期限已满,但行动却还未开始。
就像我叫嚣了小半年的早起,每天的第一个闹钟都是定在早上5:30的,但每次闹钟响起后,我都会心理暗示自己:昨天晚睡,今天不必这么早起;离6:00还有30分钟呢,我要等到下一个闹钟响起;今天还睡最后一个好觉,明天我绝对不这样。
于是,直到现在,我的早起时间点都只停留在6:00,甚至更晚。
而这就是拖延。那拖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三个拖延成型的完美借口。
1.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严重冲突
客观时间,即钟表上的时间,是不可更改的,例如每年都会有4月15日,每周都会有星期一,每天都会有12:00等;但主观时间是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有时我们会觉得一分钟漫长得像过了一个世纪,有时又会感慨时光荏苒,一年转瞬即逝。
而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而我就经常因为时间认知有误,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拖延。
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我有两份录音需要整理,因为之前做过类似的工作,所以觉得一个多小时的录音对我来说特别轻松,所以就没有立即去行动。
直到4月4日晚上开始整理时我才意识到,这和之前的整理工作完全不同。之前是文字处理,很多内容只要听清录音重点,然后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即可;但咨询项目录音整理的原则是整体、全面地呈现被访谈者说的内容,因此更多地需要用原话表达。而我打字速度一般,因此整理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在概念中仅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在真正接触后变得遥遥无期。
当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和自己预期时间相差太大时,很容易滋生一些负面情绪,焦虑、紧张、抱怨、烦躁等等,这些我都经历了。
更致命的是,我无法静下心真正开始做这件事。直到最后一刻,时间限制让我我无法再拖延,也绝望地意识到确实没有外界提供支持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去做事。我清楚地记得,因为逃避这件事,我看了整整一季的《冰与火之歌》。
但其实直到最后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这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耗时,我原以为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事竟然在当晚三点多就结束了。
那个晚上,我感觉到时间流逝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也没有预期中那么慢,只是静静地,一秒一秒地走着。
2.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有做到的能力
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的不自信呢?这主要是源于自己成功的次数太少了,当然,涉及到这里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以后再慢慢探讨。
自信心不足导致的拖延远比时间认知冲突来得更猛烈,因为这件事涉及到了自我否认,每当我面临一个在自己看来是能力所不能及的任务时,我的心里都会有万马奔腾:臣妾真的办不到呀。
但工作就是这样,它就是让你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去学习,而不是当你具备了应对一切的能力才真正去行动。而我所叫嚷着“能力不具备”,并非是自己现在条件完全不充足,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工作必须找到状态,工作的环境必须近乎于理想;
我只有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能工作;
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到最好;
我必须领先于他人,把一切事情都纳入掌控中,不能有瑕疵,否则我就会失去所有机会;
……
还记得那是去年年底,我接到一个教练采访任务。那是我第一次独立承担采访、整理、撰稿等所有工作。我的采访对象北体大教授,一个学问很高的长者,本人又极其平易近人,修为甚高。
在采访他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一直在打鼓:我写的东西肯定还不如教练,我有什么能力去做这件事;我第一次自己采访,遗漏了重要内容怎么办;教练对我不满意怎么办……尤其是几次采访中,教练特别热情,给我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这些导致了我内心深处只有一种声音:我的能力不足以为如此优秀的教练整理书稿。
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完成。而且我向上级的所有反馈都得到了正面鼓励: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教练的工作了,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完成的。
于是,虽然极度不安,但我却心安理得地拖着这件事,再加上那时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处理,于是我一直以真实性借口逃避这件事——整整一个月。
直到最后,我知道无法再拖延下去了——那是极其痛苦的一周,我每天都在否定自己的工作,又强行自我安慰,熬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在某凌晨四点多完成了初稿。
那次拖延带来的痛苦历历在目,似警醒,又似恐惧,不知道需要几次这样的经历才能真正走出这种拖延的“怪圈”:每做出一次拖延的选择,你受到的奖赏会让你暂时忘记今后的代价。
但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3.所谓的价值观冲突,只是为自己设限
我一直没有为自我设限找到真正的突破点,直到某一天《拖延心理学》中某处并不太起眼的事例刺激到了我,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而我所谓的价值观冲突依然是在给自己的拖延寻找保护伞。我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我是在给自己设限,直到某次师父很严肃地骂了我,我负气般离开办公室——
那是一次场地沟通,师父让我联系某老师要地址,提前去看看场地是否符合活动要求。但作为一名职场小白,我一直都对联系老师这件事犯怵,私心觉得这是老板应该做的事,因为自己身份根本不对等。于是,我找了很多借口,比如说,场地是否已经建好了,我去合适吗,也没有确定一定要在那儿做活动呀……
但这些都被师父一句话骂回来了:你怎么那么喜欢给自己设限,你怎么不说XXX,那你就更不会去了。而如孩子般委屈的我只是想为这件事做更充足的准备罢了,师父怎么如此上纲上线?但走在路上,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原因是我!不!想!自己去联系某老师。
很多个这样的时刻,我都会拖延,比如说师父给我发某位老师的联系方式让我去沟通课程时,我会很烦躁,为什么不告诉我前因后果,就让我去执行;比如说让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找合作伙伴沟通时,我会很焦虑,商务礼仪中不是讲究身份对等,我去怎么合适;比如让我去承担某次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时,我会很恐惧,我是个新人,让我直接去安排和分配任务,人家不愿意配合吧,等等。
但事实上,真正去做了才发现,我的想法只是我的想法而已,做事就是做事,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而我的所谓的顾虑,真的只是为自己设限。
那么多次关于课程的拖延,那些为自己设限找到的理由,无非是自己拒绝成长的借口罢了。
其实拖延真的没有那么难,不过是个人的选择而已——每时每刻,当我们面临辛苦的选项与逃避的选项时,总是会倾向于选择更安逸的那一个,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拖延。
以上只是介绍了自己拖延的三大成因,在这一路战拖的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套自我管理的方法与体系,我将再下一篇文章中进行分享。
写在最后:其实一切方法都取决于自己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对于心意坚决的人,再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是有效的;而对于那些貌似很想改变,实际对于忍受痛苦还心存犹豫的人,再好的方法最后也逃不过浅尝辄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