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有感于读了市政武欣丰的《看戏》。
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相对匮乏的农村,看戏无遗是件幸事和乐事。
农民们困惑于精神的贫瘠,对于看戏普遍是迷信般狂热的。
那时,如果有电影放映队要来,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我们会在中午从食堂外的小黑板上得到晚上有电影要放映,于是整个一个下午,大家都在期盼之中。那时的电影都是露天的,在干校南边的大空场上。
空场上原本有一个土台子,开会常做主席台用。
晚饭后,会有人帮着搭架子,用木杆子按照要求竖起,只等放映队的师傅来。
一群小孩子早早吃过晚饭,先跑到空场上占位子,把自己的外衣放在那里,示意这个地盘已经被我占领。早去了,能坐在前边。再有就是跑到土台子上看放映队的叔叔们扯起白色的幕布,拴在事先竖起的杆子上。
每次看电影,总是黑压压的一大片。遇到下雨,大家也不会走。我的记忆里,好像没有遇到过下大雨,小雨是阻挡不住我们的热情的。
还看过一次县剧团演《红灯记》,那李玉和本是剧中英雄人物,但他却戴着手铐脚镣在台上挖鼻孔。这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哄笑。
有人说,剧里没有这个动作。也有人说,这是县剧团改的。笑声笑声,笑声一片。
一天大凡、小凡来七连玩,这对双胞胎姐妹花跳了舞蹈《飒爽英姿五尺枪》。五年级的女孩子们看了很是羡慕,都跑到窦叔叔的办公室里吵着要成立宣传队。
窦叔叔,是七连的校长。但孩子们都叫他“窦叔叔”。他四十几岁,面色发黑,脸上有些坑凹不平,眼睛很大,两道剑眉,很威严的样子。
常常是窦叔叔往那一站,孩子们就都不敢再说话。他头发花白,腰有点挺不直,身体不大好。他有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他的右手总是握着一个大圆头的烟袋锅子。他如果要用右手,会把烟袋锅子叼在嘴里,腾出右手做事。
上午上完课,窦叔叔宣布正式成立宣传队,由田嘉慧任队长。
课后,宣传队的孩子们在院子里练功。
P薇的柔韧度很好,她两手向后伸,面朝天,上半身向后仰,两手一下子就触了到地面,身体和手臂向着脚后跟处往里卷,手臂和膝盖挺直,在地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小拱门。其他女孩子学着做时,Y萍和谢婧在旁边帮着扶着保护着同学们。
李芳怕弄脏了衣服,总是动作做不到位。嘉慧和谢婧两个人拿着小本子和笔记下哪个同学会劈叉,哪个同学下腰下的好,谁唱歌不错,谁比较灵巧,这件事做完,觉得心里有了数。
孩子们开始排练舞蹈,导演有谢婧、L扬和田嘉慧。
嘉慧跳舞并不好,唱歌还行,就多做些组织工作,嘉慧对谢婧说:“你个子高,咱们跳《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你当旗手,负责举旗吧。”
“别了,我不上场,高高矮矮的,太不整齐了。小珏才到我腰,像是左轮手枪。”说完,嘉慧和谢婧都哈哈地大笑起来。
经过一个月多的准备,孩子们一下子准备了好几个节目。
有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有舞蹈《抬头望见北斗星》,有歌曲《北国风光》,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歌曲《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后来还排了舞蹈《草原上的红卫 兵见到了毛主席》。
跳舞,少不了P薇、陈小莉和席家三姐妹。孩子们的群舞最后总要摆个造型出来,小林、小炎在最前边劈叉,后边是P薇在中间,两边是陈小莉和小山半功步,最后一排是李芳、L扬等几个个子高些的。小珏个子最小,总是让她一条腿站在李芳的大腿上,一条腿翘起,还要做出指方向的动作。造型从低到高,错落有致。每一个人的动作都不一样,构成一幅完整的群体图案。
嘉慧,主要是和雪阳一起为大家伴唱。没有乐队,全部演出要从头唱到结束。雪阳的嗓子特别好,真有点郭兰英的味道,圆润清亮高亢,每次会有她的独唱《北国风光》。
有段时间,女孩子们又发展了王红旗等三个男孩子。
宣传队十几个人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演出,受到了村里的老乡热烈欢迎,“这些北京娃,咋这行哩。”
婶子们、大娘们会拉着孩子们的手,问这问那,也会把自家的花生、大栆抓上一大把,硬塞到孩子们衣服的口袋里。
有一次,去官庄演出,回来的路上赶上了下雨。嘉慧和小珏合穿一件雨衣,把小珏夹在腋下。其他的女孩子们也多是两人打一把伞。大家满身是泥水地回来。但大家依然很快乐。
后来几个男孩子就退出了,从此窦叔叔为了安全也不让女孩子们再去演出。
贫脊的年代,孩子们还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