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知识的总体量并不大。所有的知识都已经体系化,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学习的效果由考试来衡量。你只要做到勤奋、专精、系统化的学习,结果都是很明确的。
而今天的学习方法是:除了专长之外,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的掌握多维度知识的皮毛。一知半解就够,不用系统和深入。这就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王烁老师说:用20%的时间掌握一个门类80%的知识,然后迅速转场。他的学习理念就是:不再做知识的农耕民族,要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向哪里。
各门类的知识本来是一体的,几百年前那时的学者觉得自己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那时的知识总量很少。可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沉重,200年来我们找到了分科治学的方法。把知识分门别类之后便于管理与教育,政治、经济、文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甚至越分越细,把知识分类成很多个小小的金字塔,你一辈子去爬一个塔就行了。但是今天,所有善于学习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创新空间,真正学习效率能够体现的方式,恰恰是在原来那些金字塔的中间地带。
未来,仅仅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成为优势了,世界的变革太快,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需要的就是快速学习,快读迭代的能力。通才比专才有更广阔的前景。专业能力越强,收入越高,这个毫无疑问。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高。是因为他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基本上再也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大量的知识。只要你知道哪些知识是你不知道和没有掌握的,你就可以搜索到,知识就在云上。有了百度和谷歌,我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追索下去的线头即可搜索到需要的知识。答案已经在云端,关键是你是否有好的问题。
我们有知识的“盲点”一点都不怕,可怕的是知识的“盲维”,即整个世界有一个维度的整个版图你都看不到。罗胖称为“元无知”。也就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那种无知。你连在百度或者谷歌搜索框中输入什么关键词都不知道。这就要命了。你的这整个知识的维度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找得到的答案不算知识,提得出问题,才是你自己的知识。
不仅我们的学习方式在发生变革,我们的整个人生都在发生变革。
《百岁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提醒我们: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这代人能活到100岁是很大概率的事件。
寿命更长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对于退休这件事,我们得重新定义。也许以前的三段式人生得打乱重新排列组合。所谓三段式人生,即:30岁前学习成家立业,30岁至60岁利用30岁前所学的知识创造财富,60岁以后回家养老等死。
这种模式在以前是很合适的,但是我们60岁以后还有40年的时间需要度过。这样的安排就会出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也才30年,未来的变化只会越来越快,将来我们退休后的40年时间简直就是个“黑洞”。我们前30年积累的财富根本不够我们后面40年的生活。就算有钱,还得考虑如何才能保卫这笔财富以及跑赢通货膨胀。
现在的社会养老体系,根本就没有做好服务这么多活这么久的老人的服务准备。我们老了以后怎么样,谁也不能保证。
等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现在老人身上发生的一切,会不会在我们身上再发生一遍?极有可能。那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只能做一个不断升级的人,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迭代,不断跨界,才能应对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我们要不断扔掉存量,不断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的生活阶段。60岁之后再去上个大学,70岁再去干一件全新的事,未来将会越来越常见。你要始终保持“不断升级”的状态,不然就会被淘汰。
过去一个人一生使用一套价值体系,一套行为模式,一辈子不会变化太多的人才可能会被人尊称为德高望重。未来,恐怕是不断创新的,不断从零开始的人才会被人尊重,才会被认为是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