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在相关老师的指导、关怀,及同学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意味着我将获得硕士学位,还代表着眼界与能力的提升,我不禁由衷地感谢你们。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虽然我很喜欢师大的大楼,却更留恋师大的良师益友。首先,感谢我的导师于逢春先生和陈国灿先生,以及中国史专业导师组的老师们、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行政老师们,还有黄岩区图书馆古籍部的老师。
圣埃克苏佩里说,想要人造船,不是给他锤子和钉子,而是唤起他对辽阔大海的渴望。可以说,于老师唤起了我对学术的追求。第一次与于师见面,是陈老师领着我前往他下榻的酒店餐厅。我们达到时,只见于师正悠哉地吃饭。陈老师向他介绍我的情况后,于师笑意盈盈地举起酒杯,对我说,来倒点酒,感谢你选我做导师呀。而我受宠若惊,一时语塞,半天才挤出一句,是我的荣幸。于师曾在日本留学6年,深受欧美学术范式与日本学者严谨的学术作风影响,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擅长建构宏大的理论框架,视野极其广阔,治学不失严谨。故于师十分强调批判性思维、理论素养与行文逻辑性的培养。他时常教导我们要学“万人敌”,并给我们开列了书单,即通过研读欧美范氏的经典著作,提高理论素养与思辨能力,掌握一套解构与再构建的方法论。故在他的推介下,我广泛涉猎欧美学者所著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为了增强我们的行文逻辑性,于师特意推介了《古文观止》的一些文章,让我们学习唐宋八大家的为文议论之道,以文陶冶情操。后来,通过于师几次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论文,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论文在学术规范(学术回顾、脚注等方面)、行文逻辑性与严谨性方面是那么欠缺。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每次的师门座谈会(seminar),大家拿出自己的论文参与讨论。在积极与同门互相批判与交流中,总能获益匪浅,而于师恰到好处的指引,往往给人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的感觉。于师提倡知行合一,常教导我们要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少数民族,要掌握其语言文字;研究边疆,要身体力行地进行调研。在他的悉心关照下,我曾有幸与社科院的师姐吴曼、江晟老师一起参加海疆调研活动,领略边海疆的情势,感受学术调研的趣味与魅力。讨论结束,于师通常会带我们去饭馆改善伙食。在饭桌上,于师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不仅教我们怎么点菜,还跟我们聊怎么发邮件、与人相处、择偶、礼仪等等,包罗万象。于师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做事有条不紊,注重细节,事毕回复,尽量不麻烦别人等习惯,必将让我受益终身。
令人钦佩的是,于师虽是60后,却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他很早就玩起了微信,还主动加我好友,并组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微信群。在群里,于师和大家一样,分享知识与见解,我们则互相砥砺、聆听教诲,一起长学问,久而久之,我逐渐产生了“共同体”意识与归属感。故于师每次来学校,我都觉得格外亲切,又可以参加一场精彩的座谈会与饭馆聚餐了。
如果说于师像一位哲学家崇尚思想和理论,教我仰望星空,那么,陈国灿老师则像一位实干家注重实践和行动,不断鞭策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彼时,于师尚在社科院任博导,常外出调研,我们主要通过邮件联系。故在论文写作中,遇到一些困惑,我常找陈师请教。
依托陈师主持的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东海西岸古代海商家谱文献整理与研究”,我们先后由王涛、李义琼,郑微微老师带队去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收集了一批家谱。我主要是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家谱进行研究。
陈师灵活务实,视野开阔,常敦促我们要注重练习,在写作中提升分析问题、提炼语言的能力。陈师的耳提面命,让我记忆犹新。对于论文存在的问题,他谆谆教导,“文章主线要清晰,不要东拉西扯,突出主体;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分析;要联系地看问题,注重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立意要拔高,不局限在事件本身,而是从大的时代背景去看待。”我们找不到材料跟他抱怨,他会不厌其烦地说,“材料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为什么,需要你自己去分析……看书不要扣字眼,而是要去学人家的思路和材料运用的方法。”遇到我们知难不前的时候,他会急切地说,“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去解决,你永远都不会写论文。”在陈师的督促下,我较早地完成数篇文章的写作与修改,为毕业论文的部分章节打下了基础。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耳濡目染,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与不断鼓励,都随着自己对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而转化为我的学术兴趣。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找线索,享受求索真理过程中带来的创造乐趣,我感觉有一股劲没使完,逐渐产生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宿感,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学术追求。也有幸凭借不成熟的论文,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学术志趣。
另外,感谢专业导师组胡铁球、龚剑锋、龚国庆、桂栖鹏、姚建根、陈彩云、赵瑶丹、田中初等老师平日的关照,及在开题答辩、中期答辩、预答辩中对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感谢黄岩区图书馆古籍部王芸、金悠悠两位老师在我查阅家谱时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人文学院郑晓芹、金科、盛灿灿等行政老师对我们论文写作、答辩等各环节的辛勤付出与保驾护护航。
其次,感谢同门以及同窗好友的鞭策与陪伴,我时刻铭记于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之路漫长艰涩,幸得同门师兄弟与诸位同窗(陈建彬、孟飞、申晓明、於果、李鹏飞、陈琴、黄芳芳、陈雪瑶、郭凯云、徐双双、任菲菲、陈箫箫、周梁羊子、顾德秀等)的陪伴与激励,才让研究生生涯充实而又精彩。我们曾一起春游,一起开读书会,一起打篮球,一起在平安夜送苹果,一起喝酒胡侃玩游戏,一起获得“优秀班集体”……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因部门聚餐而饮酒过度,被同学扶回寝室就寝后,在凌晨昏睡中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细心的室友田驰发现后,立即叫上本专业所有男生,将我及时送到医院进行解酒。当我醒过来时,天刚蒙蒙亮,一股寒意侵体,看到所有男同学都守在我的身边,不禁心里一热。当然,需要感谢的同学还有很多,比如,借我华东师大《申报》账号的赵橙,为我提供档案资料的黄芳芳,帮助我修改英文摘要的陈洋洋。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虽然爸妈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却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求学数十载,并给予我最大的自由选择权。惟愿他们身体安康!
由衷地感谢你们,让我以新的视角体察世界;由衷地感谢你们,让我的生命体验更加饱满;由衷地感谢你们,让我遇见了新的自己!由衷地感谢自己选择在浙师大度过非凡的时光!
记于初阳湖畔图文信息中心样本书阅览室
2017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