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爱情后,便会觉得不再相信爱情。
最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她也跟我说,人不需要谈太多恋爱,不然会变得心累,很难再以好的面貌投入感情中。
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些爱情中的伤痛,以及为什么依然提倡“相信爱情”。
01 痛苦的本质
的确,有时候经历的伤痛会让人觉得再也很难爱上其他人。它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当下的阳光,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灰暗的。
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伤痛只是暂时的。我们伤痕累累,其实是因为沉溺在回忆里无法自拔,是因为产生了情感依赖,而看不到内在的完整性。
这就是《当下的力量》里说到的“痛苦之身”,即过去每一个情感上的痛苦所留下来的在身体里的余痛合集。
这些过去的负担实际上是虚幻的,只是在头脑中上演的戏剧,它们之所以“缠着”我们,只是因为我们紧紧抓住它们,不肯放手。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的一切,当下的阳光,当下正在呼吸和律动的生命。
所以,要摆脱它们,只要轻轻一松手,感受当下的呼吸,进入当下。将意识之光洒进内心,所有的悲痛都会无所循形,在一瞬间荡然无存。
在拂去这些戏剧性风雨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自始至终都是完整的,没有伤痕,灵魂永远是那么洁净无暇,充满爱和喜悦。伤痛,只是上面偶尔飘来的乌云,只要你愿意,它们终会散去。
02 为什么会受伤?对爱情的错误认知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 A(activating event)是事件本身
- B(belief)是自身的信念和自动化思维
- C(consequence)是自身对这个时间产生的感觉和行为。
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其实是自身的信念和自动化思维B。
所以,本质上我们的情绪痛苦并不是取决于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对外界的解释。
我们之所以会在爱情中受伤,也是因为内心有某些错误的认知和不恰当的期待。
例如
1、不愿意接受感情的易变性
实际上,恒常只是幻觉。“我永远爱你”只代表程度,不代表时间。尼采说:“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所以,要想有持久稳定的感情,必定需要花心思去维护。
2、对方当成安全感的来源,甚至想控制和捆绑对方
而把对方当成满足需求的工具后,对对方便产生了情感依赖,这样分开时也就十分痛苦了。这种上瘾依赖并不是爱。这表面是爱,实质是怕。
实际上,真正坚实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那些空虚感也只能自己去填补。对方,只是暂时的生命同行者罢了。
因此,要是说失败的爱情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自己肯定也有责任。这归根到底不是爱情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
而只要我们愿意,伤痛其实可以在下一刻便消失。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环境,但真的可以去改变自己内心状态。
因为伤痛而拒绝爱情是不成立的。
03 爱情的作用
爱情,可以让我们保持年轻。它的发生不限年龄,甚至不限性别。只要存在,它就是值得承认的。那是人与人间某种特殊的联结,这种联结感,能让我们暂时在一定程度上体味到合一的快感,激活了我们的内心,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爱情,可以让我们学习和成长。亲密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内在的问题很容易在与对方的相处中得到显现。所以,借由爱情,我们能更好地自我觉察,并学会分享,学会忘我,学会爱。
甚至,我们也可以选择在爱情关系中灵修。互相帮助,成全对方,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次失败的爱情,比你幽居荒岛或闭关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迫使你走向觉醒。
——《当下的力量》
最后:爱情的真正意义
不要害怕痛苦,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为了规避痛苦而拒绝尝试,那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一颗种子想要成长成大树,就必须突破在种皮里的安逸,大胆地破土而出。
当然,爱情也只是一个垫脚石,它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经由爱一个人学会爱万物,最终回归到自身;让我们意识到其实爱是一种存在状态,爱不在我们身外,而在我们里面,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它,它也不会离开我们。我们至始至终都是完整的。
请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敞开,去大胆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