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成功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怎样才能成功呢?有一位瑞士登山运动员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位瑞士登山运动员叫乌里·斯特克,他还有个外号,叫做“瑞士机器”。有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也是以这个外号命名的。

为什么他会拥有这个外号呢?假如你看过这个人登山的纪录片你就会明白了。

一般人认为登山都得是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往上走,但是斯特克在纪录片中,他可真是手脚并用,一路小跑不带喘的。他整个人就像机器一样,是保持匀速一直往山上爬。

他最出名的成就,是刷新瑞士艾格峰北壁的登山纪录。之前登山家要登上这座山峰,通常都需要3天左右,但是斯特克在1999年只用了5个小时就成功登顶,之后每年他都要攀登几次,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直到2015年,他把速度提升到了2小时22分钟。

这就很让人惊奇了。为什么专业的登山运动员要用3天,他只要不到3小时就能搞定呢?是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呢?

天赋的因素肯定有,但是当你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你会看到,斯特克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登山这件事量化得足够细。比如他会把登山的整个路线都拆分,针对每一段路线的不同状况,进行专项练习。

但这个还不够,斯特克真正的秘密武器,在于把体育训练的方法带入了登山,把自己的体能也进行了量化。

他的训练团队有营养师、健身教练、心理引导教练。这些人会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帮他控制体重、记录身体数据,从而规划出登山路线。

这个过程特别像在调试一台机器,也难怪斯特克能在一次次的调试中,不断挖掘出新的潜力刷新记录。

所以我们看到,量化成功这件事,的确能做。但是在量化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低估设置参数的细致程度。这件事难就难在,你能不能监测到,那些别人忽略的参数。

也有人说,我们要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要减少时间的颗粒度,即完成一个任务要使用的时间和长短。比如,有人做工作计划是以月为单位的,时间的颗粒度是月,而有的人是以周或以日为单位的,对应时间的颗粒度是周或日。事实证明,以周为单位去做工作计划往往比以月为单位更能促进人能按计划的节奏去完成相关的工作,其实,这也是一个量化的原理,量化越精确,可控性越高,越可能完成,也越可能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