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身边的中老年长辈都开始用微信了,微信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视频聊天、可以家族群抢红包、父母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我们的动态(当然小孩把父母拉黑的除外),缩进了我们和父母、亲戚们的距离。但是看到他们经常转发一些谣言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矛盾的。
长辈们出于对我们的关心,所以才转发那些看似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文章。他们是认真看过,并且真心觉得好才转发的。长辈们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当成以前的央视新闻和全国性的报纸来对待,以前这些大媒体的新闻相对来说可靠性还是很高的。但是微信公众号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写,而且出问题也不需要负责。
对于粉碎谣言,我们不能说的太直接,长辈们的自尊心会接受不了,态度需要友善。不良的微信公众号利用了中老年人关注健康的特点,来为他们涨粉、获取点击率来赚取收益。有些谣言无关痛痒,但是有些谣言是有危害的。如果是路人甲的转发,我们可以忽视,但是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粉碎谣言,让父母远离谣言侵害。
低级谣言的一般表现形式
1.拿癌症大做文章,80%的谣言文章不用看具体内容,从文章标题就可以识别出来。比如:
快告诉大家,癌症能治了
这条必须转,为了家人不患癌症
已经有上千万人因为这个得了肝癌
速看!一毫克就致癌,家家都有
千万不要吃了,致癌!全国一夜之间传疯了
2.从标题中的关键词就能识别
养儿子有什么用?今天看的人都气疯了!
警惕!已经出大事了!
连大葱都出事了!这种葱千万别买!速告诉家里买菜的人!
震惊!MH370被发现,原来幕后真凶是他
凡是包含了以下关键词,基本都是谣言:
速看,马上删
必须转,秘方
惊呆了,惊天
警惕,紧急通知
转给亲朋好友
最高机密,吓死
已经出事,都在转
千万别,太重要
不得了,疯了
3.从标题中的符号识别谣言
谣言为了要突出自己,吸引眼球,就会使用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
4.谣言在标题下的第一段不写正文,而是用各种动画图劝大家加关注。
5.很多文章过段时间显示被删除了,一般都是谣言,这样的公众号就可以取消关注了。
可怕的隐形谣言
上面的那种80%的低级谣言,可能父母大都就当娱乐新闻看看就罢了。但是另外的20%的谣言需要具备很高的科普知识、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识别出来。这些谣言有一些特点就是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打着专家、学者的名号出来骗人。我们需要经常阅读优质的科普内容,才有可能识别出谣言。
标题:《无籽葡萄竟然是避孕药打出来的,你还敢吃!》
谣言内容:无籽葡萄的果农在拉货的小卡车内一段视频对话,说无籽葡萄都沾上了避孕药,他们自己都不吃,更不能给孩子吃。
真实情况:无籽葡萄打的吲哚乙酸只对果实起作用,对人完全没有这个作用。这个谣言就是利用人们“谈激素色变
”的心理来张冠李戴。能在各大超市买到的东西,如果是会引起恶性疾病的食物早就下架了。
这些谣言把常见的水果、蔬菜、食物都说成是非常可怕的,导致我们每天吃东西的时候都诚惶诚恐。特别是家里的长辈非常信,我们又没有办法每个谣言都一一找出证据来粉碎。
下面这个谣言是有危害的:
《寒潮来袭,急救贴心提示》,原文劝人在突发心脏病时吃复方丹参滴丸10粒或硝酸甘油2片+阿司匹林3片。实际上,发病后没明确病因就乱吃急救药,会适得其反,导致错过急救良机,正确做法是第一时间拨打120,等待医生来再用药。
我们能做什么?
翻看下父母的公众号,把不靠谱的公众号取消关注,然后给父母换上优质的公众号。
健康方面可以换上:“健康头条”和“90秒”。
疾病方面可以换上:“菠萝因子”和“丁香医生”。
养生保健方面可以换上:“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和“营养师顾中一”。
在他们最关心的3个方面每天有6篇文章可以读,这个量已经不小了。这些公众号大都出自国内在医学科普上最著名的机构或个人。长期以来他们不间断提供优质内容,在让读者看懂听明白方面很有经验。父母如果愿意耐心看完,一般是可以看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心的读完一些难读但是有用的文章。如果我们习惯性的读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以后阅读能力会退化,会抗拒学习成长。俗语说“困难的路越走越轻松,轻松的路越走越难”。
声明:本文主要观点来自科普达人卓克《让爸妈远离谣言侵害》,如需转载请保留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