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是我看过的一部很有质感的影片。喜欢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面貌。当然这是从审美角度涉及,绿色的门,蓝色的汽车,狂欢的俱乐部,格调的家庭氛围,典雅舒适的家庭主妇。西装革履的男人...广袤的自然风光...种种画面都美得经久不衰。
托尼是个自由不羁的中年人。第一印象貌不惊人,甚至记不住这个主角的脸。只感觉是个典型的美国男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其主角魅力慢慢彰显。。"你知道,世界确实很复杂"。但每个人每天只有单纯的24小时,他又是个很单纯的美国男人,单纯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与妻子分别后像个初恋男孩一般认认真真的給她写信。他说:“我父亲经常教导我说,工作要全力以赴,
工作就工作
大笑就大笑
吃东西就当吃最后一顿。"他心直口快的,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圆滑又率真,这个早已过了三十而立的男人没什么钱,还在为生计身不由己。但又好像活得肆意潇洒,过得酣畅淋漓。
也许,我们不必把人心想得过于复杂。既然什么都是假的,又何必追究是否在假装真的。客观来说,每个人都有好有坏。所以电影中的主角才显得更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他这样一个孤单平凡的人接受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神秘工作,面临一份新的挑战,于是开始了一段戏剧化的人生。其实平平凡凡与轰轰烈烈之间的差距不止是命运安排。而在于一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选择抓住,还是放手。你知道,前者并不轻松。。平凡是最不艰难的选择。你只需坐在那里继续重复昨日的生活就够了。但总有人恍然惊醒,其实他可以选择走出去,换种生活方式遇见那个未知的充满好奇心的自己。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拓展了心灵的边界,明白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狭隘。自己只是被社会制度,某种僵化的观念所统治。就那样麻木而精明的活着。但,你所看见的只是看法而非事实。你所听到的只是观点,而非真相。
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绽放出奇妙的火花,但彼此都保有自我,又单纯善良。在这里,天才不一定同时具有完美人格。一事无成的男人同样拥有有趣的灵魂。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互相羡慕互相厌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我有许多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我得到了财富,名望,,就能消除的,它始终在我心里,只有我自己能够拯救自己。一个人如果在这世界上不能享有和别人平等的权利,他怎么可能快乐。终究是在乎的太多了,对这个世界要求太多了。但这有什么不对,生而为人,我对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坦诚相待。人和畜牲不一样的是人有自尊,所以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他想要的并不多,只是平等与尊重。不是高高在上,众人顶礼膜拜。
和别人不一样,开始时需要勇气,后来需要底气。最初源于心态,最后源于能耐。
雪利博士第一印象是个瘦弱温驯的黑人。他彬彬有礼,待人宽厚。在心理学和声乐学上都取得出色的成就。但他却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尽管才华横溢,声名鹊起。可因为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依然得不到尊重。他不像黑人,也不像白人。他是男人,喜欢的也是男人。所以,他是谁。他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找不到归属感。于是他孤独,忧郁。像活在套子里的孤魂野鬼。。他隐忍,儒雅,平静。得到了什么,也失去了什么。托尼就是那个直抒胸臆的火焰,有些粗俗,意气用事。但他开门见山,让情绪自然流淌。
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有文化就多了些做作少了些纯真。没文化就多了些真实少了些深度。“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人分三六九等,是得体知分寸。还是 人人平等是真诚和正直。
每当影片钢琴声响起,那发自灵魂的脍炙人口的旋律令人汗毛一束。人在做自己专业的事情时整个会发光。那灯光下飞舞的手指,雀跃着的光秃秃的身影像一个黑色精灵,后面的大提琴伴奏好像精灵的翅膀,挥释出孤魂野鬼般的惆怅与彻彻底底的自由。整个画面和声音都是一种高贵的质感,优雅的艺术。同事令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托尼举着酒杯在舞台下黑暗的角落欣赏雪利博士的弹奏。那种支持理解与崇拜的眼神,无论是欣赏者与被欣赏者都有自己的味道,都来自一种于心灵的魅力。
他们坚持自我,互相学习又互相救赎。雪利是个懂得一套礼仪规范的绅士。却在生活中少了点在阳光下释放天性的自由。托尼是个随性自我的真实火焰,不在意这个社会的一套虚伪规则。却从雪利那里学到了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于是,托尼看见了在车上用手指吃炸鸡的雪利。雪利看见了更有道德底线的托尼。
有人从粗俗变得文明,而有人从文明的桎梏中解脱重获自由。
愿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尽情奔跑,愿我们保持清醒,平等享有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