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面问题:昨天晚上家里比较乱,我用了威胁的手法让孩子收拾。
2.实际问题:我知道某些道理,但是却不会用,一到用的时候还是启动原有的机制。昨天共读了,非暴力沟通。但是到晚上跟孩子要沟通时,我却用了暴力沟通。
3.我的错误假设:我可以要求孩子听我的指令。孩子不听,我就可以把他的东西扔掉。
4.我的心理表现:昨天因为有些晚了,我也比较累,情绪比较烦躁。我提出让孩子收东西时,他说让我一起收,因为自己当时也比较疲惫吧,还在做别的事情,所以就启动了原始脑,杠上了,说:谁的事情谁做。但是以前我总是和他一起收的,所以我突然提出的这个要求,他肯定没有办法接受。见他迟迟未动,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吧,我就开始收他的东西往垃圾桶里扔。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哭了也屈服了,收拾自己的东西。可是我心里又充满了愧疚。
我因为自己的自负感,忘记了非暴力沟通。
5.重新调整。
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思考终点的样子,我是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讲事实,我看到地上有一个绘本,一个玩具…等。讲感受,我觉得他们肯定不想躺在地上,他们肯定想回家。他们这样躺在地上,我过路的时候不小心会踩到他,他们会疼我也有可能会摔跤。讲观点,我喜欢我们家里比较整齐干净。提出请求,睿睿请你帮助他们,送他们回家好吗?
如果睿睿提出需要我一起,我可以说出我的感受。宝贝妈妈很愿意帮助你,但是妈妈现在需要洗碗,你先收,妈妈洗完碗再过来陪你一起。我们看看是我洗碗比较快,还是你收拾玩具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