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喜欢上了一种特别的读书方式,“听”,听到特别有意思的或不易理解的地方再去翻阅文字,感觉印象反倒深刻。《情商》这本书基本上是这样听完的。
如果没记错的话,书中的第一篇章中引用了我很喜欢的《小王子》中的一句话,“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或许作者想告诉读者,情绪也是只有用心才能体会的。
“情绪指导我们迎接困境或重任的挑战,无法交由理智单独处理”,情绪是一种内在深层的驱动力,而每一种情绪都隐含着某种行为的倾向。只是现代的约束、教化、规矩为情绪设立了太多隐形的边界,告诉它,你不要到处乱跑扰乱秩序,而画框的那位正是我们的理智。
如果说理智由大脑主宰,那管理情绪的应该是心,它们是跷跷板的两端,经常争论着谁重要,于是跷跷板常常左右摆动,难见平衡。掌控权的争夺在人体内就每日上演着。
理智束缚着情绪是出于一种担心,但担心本身就已是一种情绪,理智终究是难以与情绪割裂的。因而不必在那里争夺谁重要,平衡或者说彼此拥抱才是最舒适的状态。
比起快乐,或许理智会比较担心诸如愤怒、忧虑、恐惧这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但是它却不知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愤怒是源于感知到的危险,于是出于自我保护,采用了愤怒的方式去抗衡与攻击,愤怒的时候,人们在自我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下格外亢奋。比如忧虑,是应对潜在威胁的提前预演,忧虑的时候其实是专注在了想象中的威胁或灾难中,以寻求某种自我保护。虽然每种情绪都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并非意味着宣泄是平息该情绪的好方法。一旦长期固着在某种情绪中,即使是快乐与兴奋的情绪,也会带来负面的伤害,甚至是心理问题,因为这就意味着各种情绪间的切换出现了短路。
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是最后一章提到的“自我科学”,这是努埃瓦学校开设的情绪素养课,吸引我的原因是,该学校把情绪这一课题摆到了和智商培养一样的位置上,如果说智商培养的是对世界的认识,那自我科学研究的是有关于我自身的知识。智商的培养更注重抽象与概念化的能力,而情绪则关注此时此地的主观体验,对自我意识、以及他人感受的体验,不仅需要识别还需要描述,要去探究引发感受的原因,以及回应的方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如果理智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事物,那么情绪素养的培养则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欣赏式对话的方式去接纳彼此。
对于情绪素养的培养,或许国内的学校倡导的比较少,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智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紧密相关,而情绪似乎太过私密与隐晦,不该拿出来作为一种公共议题加以探讨。可是,他们却不知情绪与幸福感最为相关,因为幸福本身就是情绪体验后的结果。而情绪和智力一样,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也在不断茁壮成长着,从简单的感受到复杂的感受,从体会自我到体会他人。
不妨从此刻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尝试练习着:我看到……我听到……我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