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晰明确地体会和表达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结。允许自己表达感受、袒露脆弱,也会有助于化解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中,用来表达实际感受的语言和那些用来陈述想法、评论或权势观点的语言是不同的。”
非暴力沟通第一要是是观察(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第二要是就是表达感受。表达感受的词汇和表达想法、评论之类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允许自己真实的表达,而不必担心别人会觉得自己脆弱。
因为是妈妈,可能我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权威。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我对孩子拿出权威的权杖说话的话,孩子表面上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是他的内心却很压抑。
相反,如果我能真实的表达我的感受,孩子就愿意听我的话,也愿意去改变。这个愿意是发自内心的。
比如,每天刷牙这件事,如果我用命令的语气和他说话:“你不好好刷牙,牙齿都烂光光了!你这样太讨厌了!
但是如果我这样说:宝贝,你刷得不干净,妈妈担心你有蛀牙,到时候牙疼去医院,妈妈就会很伤心,因为妈妈担心你疼。
和孩子的”拉锯战“里,特别要讲究用到这种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战术。因为他知道了我的担心,所以就会感受到我的感受,他会觉得我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命令他。进而,他就会放下要对我防御的盾牌。
惭愧的是我对非暴力沟通的实战经验还是不足,昨天他不刷牙,我吼了一下,小家伙竟然对我说:”妈妈你不是在看非暴力沟通吗?你怎么读的书啊?“
他爸爸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这件事我的确需要反省,不是喊口号,要用智慧解决问题。
书中有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在贴标签、作比较、要求和评判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鲜少被鼓励去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作者认为,疏离生命的语言植根于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的性恶论,这一人性观强调人性本恶,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导来压制某些卑劣性。但这样的教育时常让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存疑虑,也是我们早早地就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隔绝。
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都在用暴力沟通。我们基本上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被贴标签--你就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孩子;被比较--永远有隔壁家的小明;被评判--你这样做就是损害别人的利益;被要求--虽然学习压力大,但是你不得不学。
我们很少被鼓励真实的表达自己,如果你哭了,就会被批评”哭就是没出息的表现“。我们过多的压抑自己。我觉得心理学这么多人感兴趣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被深深压抑的心灵。这颗心灵就像一个房间好多年都不打开窗,不曾被透气,不曾被照进阳光。
与人沟通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建立自己的感受词汇库。不要忘记开一扇窗,让阳光进来,让它透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