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的名字叫砠湾,是个真实的人的地名。但除了在那生活过的人外面知道村子的人很少。村子很偏僻也很小,小到身份证上都不记他的名,村里人身份证上写的都是隔壁村的名字,我曾问过父亲原因,他说,村子归隔壁村管辖。
村子四面环山,周围大大小小的山数不胜数,连去往村子的路都是无数村里人两山之间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村头的山名叫鸡公山,起名原因是山的顶峰,形似公鸡的头冠,它位于村子与隔壁村的交界处,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归属。村子中间的山叫后山,我不知道名字的由来,村里的人对它谈论的并不多。后山有好几个岩洞,岩洞里四季阴凉,里面流出来的水也很清澈。我听说岩洞的水连着隔壁村的水源,有一次,隔壁村鱼塘被人药了之后,很多鱼就从我们的岩洞流下来。但是全村老小可谓是各显神通,抓鱼抓鱼,心中婶婶就去了上游的岩洞,收获颇丰,另外的人在池塘里拿网抄的,有去吃池塘下游捡漏的,有堵出水口的,我们小孩大都在池塘里泡着,徒手带鱼,最后一条没抓到,权当游泳了。村尾的山叫‘禁山’,因为里面的树长得好,村里禁止砍伐。小孩子们偶尔在经常发现自己中意,适合做木剑或者弹弓的树,想砍来,就会遭到上下村里老人的大声呵斥。还有爷爷老房子后面的山叫采石庵,因为上面有几块天然的巨石累叠起来,壮似一座庵的形状,村里的人,尤其小孩每砍柴或放牛,经过总要爬上去纳凉歇歇脚。山上每到春天,下雨过后会有很多山笋冒出来,采山笋也是我们小孩喜欢的伙计之一,虽然必须得在密林树丛中穿梭,还有挨蚊虫的叮咬,但是鲜嫩的山笋被拔出的,那‘揪’的一生无比治愈,更别提山笋味道的鲜美。其实村里还有很多山大都叫不出名字,大家都以这山那山称呼。
村子中央有一口大池塘,那是村里人活动的聚集地。洗衣,游泳,牛夏天泡澡等等。池塘足够大,可以做到水质互不影响。那时候村里人喝的都是共用或者自家打的井水,甘甜无比。
村子那时共有百余户人家与村子,中央池塘为界划分为两部分,村头部分我们叫它‘石板桥’,村尾部分我们称‘老院子’,是村子发展新旧的缩影。
在外求学工作多年,但我还是记得村子的山,村子的水,村子的人和小时候在那里的好多事。我去过很多城市停留或者居住,记忆里烙印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的村子,每每想起都能带给我心灵上的慰藉。我是说有时候好想回去,回去看看村子的变化,看看爷爷的老屋,再给爷爷奶奶烧点纸钱,再爬一爬小时候爬过的树和山,再光着脚丫走一走黄土地,任由田里夹杂着稻香的风吹拂脸庞,让它带走娃儿们在外打工的疲惫和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