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之前,犹豫了老半天。
我说如果拍成速7似的,就不要浪费时间去看。朋友说放心,绝对不会是速7,因为至少还有恐龙......事实证明,《侏罗纪世界》不仅有恐龙,至少还有其他一两样东西,是你想要的。
正如影片里演的那样,主题公园对于展品研发的要求是:“更大、更凶、更酷(大意)”,目的是为了持续吸引那些永远不知满足的孩子们(和家长们)。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也似乎应了这句口号,以至于看上去明明就是《侏罗纪公园》1,2,3的全面升级版。场面更大,主角更靓,恐龙更猛,小孩更萌。就连主题音乐也延循了老版。在电影进展到十多分钟的时候,小孩推开窗户,主题公园全景尽收眼底,老版音乐适时响起。很多人感动了,包括我。
那种感觉,好比《指环王》迷时隔多年之后,再次看到《霍比特人》时的感觉。或者说,有多少人对《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边看边吐槽,可当《男儿当自强》旋律响起的时候,又险些原谅了电影本身的苍白。不可否认,这是电影人的惯用手段,偷偷懒、撒撒娇,同时还能激起你的情怀。何乐不为?我们偏偏还就吃这套。
说起恐龙情结,我想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应该多少都有点。至少我这代人,小学前几年的娱乐项目基本是沿着旋风卡、水浒卡、悠悠球、四驱车、日本动漫的道路前进的,对恐龙玩具、书籍的热爱,差不多贯穿始终。于是,各种恐龙的名字和样貌被牢牢记在心里,没齿难忘,以至于日后第一次听说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竟是“梁龙”。长久以来都在思考,为什么孩子那么迷恋恐龙?我想,不单单是“好奇心”三个字可以解释的。
在看完最新的《侏罗纪世界》之后,我想,孩子迷恋恐龙,可能就是因为恐龙灭绝了,不会再有了。——它们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消亡,不再存在于现实。看不见,摸不到,距离感带来了美感。可是,人类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将那来自6500万年前的凶猛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如片中Simon Masran所说:是这些恐龙让人类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人类存在的历史又是何等短暂。所以《侏罗纪公园》在22年前问世时,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钟爱;《侏罗纪世界》在22年后的今天上映,依旧观者如潮。抛开故事和格调不谈,这就是该类电影的伟大之处。有了它们,恐龙至少可以——被看得见。
不过说到底,《侏罗纪世界》仍是一部商业片,既流淌着斯皮尔伯格式商业片的赤红热血,也散发着现阶段商业电影所特有的暧昧味道(尤其是广告植入方面)。但值得庆幸的是,电影本身的燃点还是不少的,女主角从一个目的性较强的高级职工,在苦难中迅速蜕变为智勇双全的战士;俩小孩更是操着来自斯皮尔伯格时代的勇气,攻关克难,惺惺相惜(过程中有不少致敬亮点),男主角骑摩托带迅猛龙夜巡的画面也真的很帅。只是......咱已不是青春期好多年,咱是来看故事的。
《侏罗纪世界》所讲的故事,四平八稳,绝无险招。就好比隔离区的存在,就是用来“放走”恐龙的;霸王龙一定会出现,不管以一种什么样的契机;翼龙漫天飞舞、纵情肆虐大地上奔跑的众生,但绝对不会打扰、伤害人群中正在互抱的主角们(这点自觉性还是有的)。所以说,渴望神来之笔的观众,大约都会失望。只是,平稳也有平稳的好处。能够规规矩矩、完完整整地把一个故事讲完,是能耐,也是美德。至少不是一堆废铁聚在空中乱打,更不会把观众当傻子,耗俩小时只为让一群肌肉男走走秀。它至少让你觉得,一切都是可控的、实在的。能够留出足够心思,去体味那些点到为止的细腻和痛处。
不做剧透狗,关于电影的情节不做详细铺陈。这里只略谈一下最触动自己的部分。
电影里,人们把恐龙称为“展品”。也就是说,它们是死的,没有生命。加之急功近利的策划方案、密不透风的科学实验,无孔不入的资本介入,更让这些凶猛的动物没了喘息的机会。人们欢迎欧文这样的驯兽师,在可能失掉生命的前提下,他给予恐龙信任;当危难来临,确定会失掉生命的前提下,恐龙还给他超过两倍的信任。——第一次关乎信任与否的选择上,人超越了恐龙;而在执行、守护这份信任的时候,恐龙超越了人。——很老套,很走心。这是《侏罗纪世界》最能感动我的地方,远超结尾那段令众人倍感意犹未尽的决战。
也就是看这部电影的同一天,朋友给我看了一段视频,讲一个人收养了一只小狮子,他关爱它,信任它,直到它大到无法再喂养,忍痛将它放回到草原。成年狮子不愿离去,一遍遍地扑在主人怀里。两年后,主人忍不住去看望它,从当地人那里得知,它不但恢复了兽性,而且已经成长为狮王。
当地人建议他千万莫去。主人没有动摇,执意去找狮子。最终,他找到了它。见面的一刻,狮王兽性散尽,被丛林法则压抑了两年之久的温情,像洪水一样涌了出来。它扑了上来,和主人拥抱、亲吻,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家人......
这样的故事,不管你信不信,我选择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