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许多记忆点,值得去回忆、总结;
人生不会总是前行,却也一直差强人意的在经历。
年初,经历了研发通用化的历程,围绕物料数、物料重用率、物料周转次,SKU数、SKU销售额等;
通过SAP两张表开发呈现出来,并钻取到明细支撑:
一方面,再次感受到SAP系统的强大;PLM源头上,物料建立需遵循标准化路径(大中小类等),以及物料/产品生命周期状态管理及控制;
而大量的过程数据(如物料数、BOM引用次、销售额等)SAP本身就具备,通过PLM与SAP的集成,最终实现多维度、指定岗的通用化数据分析,记忆犹新;
另一方面,通过通用化数据呈现,如何从流程(MTL/IPD)、组织、IT、资源(激励),有效支撑通用化管理,降研发及管理复杂度,却也任重道远。
凡事不过三,因产品认证影响销售取单已不止一次,上层敏锐识别,产品认证过程无流程、无标准交期(产品取证周期长)、无标准规范等,要求成立独立的认证部门,并启动了产品认证流程;
在深度参与产品认证流程推进过程中:
前面的认证需求(产品规划或客户线索);
中间的样品管理(包括研发开发过程的样品,测试认证的样品交付及寄运);
后端测试机构的选择、测试问题的闭环,以及最后的产品取证入库及到期管理,都存在管理盲区。
研发人员精力不仅仅是研究开发,还在去做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同样业务员也非常不容易,因为产品取证往往会影响投标取单,他们会反复沟通样品开发、认证样机、机构测试等各个环节的进度;
流程在解决这些价链协同和重复性的工作中,价值还是较大的。
但我们也会痛苦的发现,许多部门往往会从自我利益出发;
例如产品认证,终究是源于产品规划(广义客需)/线索(特定客需),终于投标/取单或发货等,但在流程构建的过程,指标/组织承接,会习惯性割裂。
端到端流程的视角,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注定是一段需要远行、甚至修行的路。
曾在制造、供应链流程IT建设领域,深耕了N年;换位到研发、销售领域时,微笑曲线的2端同样特别重要;
参与线索商机之后的需求解读、标书解读流程,再次感受到流程建设的必要性,作为部门领导,就是应用其经验及职权,投入精力,去修建“高速公路”,建立好规范;
流程IT不仅告诉价链的同事,由谁、什么时候、在哪里、怎么做、时效如何等;同时也承载着优秀实践经验的沉淀和积累;
我们继续在修缮【线索→投标】这个航道,成立专门的项目,目的找到更好的客户、取得更多的客信,赢取更多高毛利的订单;
而且通过流程IT,强化这条流程的标后复盘,我们应鼓励有意义的失败。
同时,在小孩的教育上,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大孩子参与CSP-J组的初赛和复赛,分别获利一等奖和二等奖,CSP-S组初赛二级等;小孩子的成绩也有稳步上升;
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尝试突破认知的局限,追求着可能性,加油,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