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讲心理健康,到底在说什么呢,这个有不同表达。从心理过程角度说,那就是知情意三部分。
首先是‘知’,也就是认知要合理。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认知合理,思维想法要符合常态。
不合理的认知理念当然是不健康的,认知心理学家已经概括出三类不合理信念,即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犯晕的思维模式,我给出通俗的说法是聪明蛋、笨蛋坏蛋、完蛋。
我们说认知合理是心理健康,不过这还是道理的说法,不具有可操作性,认知合理需要转换为心理方式表达,比如“具有自知之明”,“自嘲”、“接受自我不堪之处”。
道理上的认知合理是“让自己或者人家知道”,局限于获得知识,心理上的认知合理是“能自嘲”“接受认知偏差”,目的是能做到。
道理和心理的区别,正是知道和做到的差别。
其次是“情”,也就是情绪稳定。心理健康标志是情绪稳定,有句话是“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是神”,可见情绪稳定并不容易。
遇事保持冷静,做到情绪稳定,这还是道理的说法,是知道层面,情绪稳定的心理说法,我认为是“延迟满足欲望”。
我们知道情绪爆发属于“外强中干”,之所以失控,是因为内在欲望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心里面那点小心思没能即使满足。
举个例子,工作中俩人原本没有成见,争论某个事情该由谁负责,讲道理中间突然吵起来,由事情讨论变成人身攻击,根本原因就是都希望对方认可自己看法,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个欲望没有被满足,导致情绪失控。
由此可见,理性上情绪要稳定只是道理说法,想要解决还是从欲望入手,也就是告诉自己要延迟满足。
欲望无罪,需要必须被看见,但是满足要有个过程,我们不能像小孩子吃不到糖块就撒泼打滚。
就像上面案例,俩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好的方式就是延迟满足各自想法,来一句“咱们看看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实在不行,把争论焦点提交上级部门给出裁定,咱不能因为单位事情搞坏了个人关系,伤心又伤身不值得。
最后是“意”,也就是意志以及意志行为适当。心理健康标志是行为适当,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困惑也就迎刃而解。
行为适当的心理说法是要有应对、有解决办法,给出的办法要能做到,而不是泛泛而谈,好比对着孩子大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应对毫无可行性,属于无效应对。很多心灵鸡汤无效,就是没有给出办法或者给出办法不具有操作性。
当然能有效应对属于事后诸葛亮判断,为此遇事要多尝试,不能怕失败,要多商量,不要冲动行事,避免单一线性思维,出现考虑不周的后悔,比如某个合同条款如何约定好呢?可以先找人商量,“你觉得这个事情如何处理”?
小结一下,心理健康从知情意角度说,就是认知上能自嘲有自知之明,情绪上能延迟满足需要,行为上有应对方式主动找人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