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间,五天的时间就要过去了。
五天,在生命的长河中像昙花一现,却因为有了新知识的吸取,短暂的时光里增加了几道耀眼的亮光。
刚参加工作时,上班不太忙,和周围同事年龄差距有点大,除了工作也没什么可聊。
也没有什么可心的朋友,上班之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与书为伴。
每月工资的一大半也会拿去买书,杂志永远不变的是《读者》,《意林》一期不落的买回家。
那时还特别喜欢读席慕容三毛和张爱玲,以及汪国真的诗,记忆最深的一首是《风雨兼程》。
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就只选读世界名著来读。
感觉世界名著都是世界公认的好书,多读一定没错。所以,工作之余读书成了最大的乐趣。
犹记春日落花的周末午后,家里那只叫大黄的狗狗,眯着眼睛躺在脚边。
捧一本喜欢的书,沉浸在其中。有柔柔的风轻抚过青春的脸颊,时光在书的字里行间悄悄流走,却好想让这一刻变为永恒。
喜欢写散文,抒发小女子的情怀,也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
记得第一次投稿是向我们这儿的《商丘日报》,写的是家养的一条狗,跟随我们十多年,最后不明不白的失踪了。
洋洋洒洒写了将近五千字,无奈编辑说文章很感人,但版面有限,压缩至两千字以内吧!修改过再寄过去后,很快见报。
在心生欢喜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写字不单单是业余爱好,也开始了偶尔的投稿。但最多的还是因为喜欢,对遇到的人和事,随感而发直抒胸臆。
结婚生子后,既要照顾孩子,还要上班,更是忙碌了很多。但还会抽出点滴时间,忙里偷闲看一会书,写一段话。
因为喜欢心理咨询,也想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证书。
近年来,读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多一些。因为做着心理咨询,还在培训机构做青少年的心理辅导,陆陆续续写了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及婚姻家庭的文章。
虽然不间断的一直在写,但从来没有获得很多的收益,也没有很系统的学习过。
平时一直喜欢在喜马拉雅、微信听书、懒人听书、樊登读书以及公众号慈怀读书会上面听书。
最喜欢听的是樊登读书里面,樊登老师加入的自己的那些见解和看法,觉得那一块非常的贴近生活,给自己很有启发。
同样的一本书,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多听别人的见解,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所以喜欢听书,也很佩服写拆书稿的人。
刘老师课程里讲过,拆书稿的写作有三步:
1、把书读懂;
2、把书的要点找出来;
3、结合自己的体会,把自己的理解写成文章;
看着非常简单的三点,其实要想真正的写好一篇拆书稿,也是非常的不易。
特别是要首先学会快速的读懂一本书,我平时读书的速度一般是一个小时50页书,快点的话也要大概一周时间读完一本书。
听书之后,最喜欢的就是买书,去年差不多买了一百本书,完整读完的却没有几本。
刚开始听刘主编讲60分钟大概能读完一本书,还很不相信。当听完老师相信的讲解几种读书方法,特别是快速阅读法,并且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
先解决读书的问题,然后解决怎样读懂一本书的问题。
写拆书稿不是写读后感,要自己彻底读懂一本书,知道书中写了那些要点,要能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要点。
一本书,通常包含几个要点,快速读完之后,提炼出来,读于没有写过拆书稿的人,也是一种挑战。
对于书中要点的把控,一定要稳准狠,不能隔靴挠痒,更不能雾里看花。
抓住书中的实质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来,尽可能不要原话照抄。
写拆书稿的最后一点,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把自己的理解写成文章。
这一点很重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既要不偏离主题,又要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
没有听这个课程之前,看到别人写的拆书稿,既羡慕又佩服,原来是有专业的人指导。
专业提现价值,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会事半功倍,增加成功率。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付诸努力,相信梦想一定会开花结果!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