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献礼建军90周年,电影《建军大业》近日上映了,随着电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一些人闹出的笑话也是尴尬到了极点。
一位网友看完电影后,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你别觉得这是个个例,除了这位网友,闹出笑话的人大有人在:
不少网友觉得这些人只是一些不懂历史的小白而已,但我觉得这不是历史老师死得早,根本就是书读得太少!书读的少到连初中课本都没读完,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
说到读书,现在的书可谓是五花八门,读什么书好呢?我认为,不管读什么书,读读名著是必不可少的。
不少人会问,名著和历史有什么关系,感觉是八杆子也打不着啊。再说,读名著与读其他书有什么区别,读名著不就是为了装逼吗,不少网文小说写的也很好,读一读难道就不行吗?
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片面的。
看一个人,应该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一本书,也应该了解书中所写内容的历史背景。一个作者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条件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选取,给予他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这本书整个故事的构建都是以三国这段历史为基础的,其中再加以作者的认知喜恶等,对人物进行或褒或贬的描写。读《三国演义》时,我们不仅能读到三国这段历史,也能体会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三国这段历史的。
举个例子,提到周瑜这个人物,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形象,但在历史上,周瑜不但不是一个气短之人,反而心胸宽广,颇有气量,作者之所以把他描写成一个心胸狭隘之人,主要是为了丰富与之对立的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达到拥刘拥汉的效果。这是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为元代,根据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终元一代,汉族受尽蒙古的欺压,渴望本民族的强盛与复兴,是每一个汉族人的愿望。
为了捕获广大读者的心,加之作者本身的期望,写作上必定采用了反映广大民众普遍心里的情感取向。虽然作者对不少人物的行为事迹进行了改变,但故事的发展还是尊重史实的,蜀在作者笔下有良将名臣,百姓拥护,最终也没能一尝夙愿。总体来说,演义虽为小说,有不实之处,但从中也能对历史了解个大概。
由此看来,读名著对了解历史进程,社会风气,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样历史对名著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读名著的时候,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搭建书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比如提到唐我们会自然联想到贞观开元的盛世,安史之乱以后的衰落,提到宋会想到重文轻武的政治生态等,这些都是作者不用多费文笔,就能由读者自行想到的,这对于我们了解书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进程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琅琊榜》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广受好评,认可度很高,书中表达的思想也非常正气,但也有人觉得其内容比较单薄,深度不够,究其原因,《琅琊榜》是一本架空小说,主讲权谋,但书中描写的时代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所以有关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都全靠作者一支笔来写,这样一来工程量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作者即便写的再丰富,没有真实历史做基础,还是会显得单薄,难以深入研究。
相信大家在上学的时候,不少老师会提到要多读一些名著,但要说到老师提议多读一些当下的网文,怕是听都没听过吧。为什么要多读名著少读网文呢,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下面引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本书的几句话。
那妖孽虽烟视媚行,倒也是个善妖 (用词不当,“烟视媚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作谓语、定语,形容旧时的新媳妇。)
初时确确有些不适,坠到一半时倒还能调整出个舒坦姿势,算落得很有条理。 (搭配不当,“条理”指有秩序的安排、发展或分类;章法、措施等,不能形容落下的姿势。)
虽然刚刚才醒,但仍然犯困。 (缺少主语)
这样的语病在这本书里数不胜数,有网友说这本书都可以给高中生练习改错了。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有些网文中语病非常多,作者文笔差,读者看多了会影响语感的形成。
在语感形成阶段,人如果不是非常有天分,非常容易被网络小说的用词方法带偏。绝大部分的网络小说,用词以“贫瘠”来形容丝毫不为过,造句形式也非常单一,语法错漏百出,逻辑混乱不堪,标点符号随便使用,以这种阅读质量培养出的语言感知力和文字敏感度,很难登得上台面。
而名著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民的选择,语言上的错误少之又少,文笔同样经得住考验,对于培养语感,阅读水平等非常有用。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现今的网文,不少的网文还是拥有非常好的想法和创意,看起来也确实过瘾,但比起这类“快餐”,还是要多多选择富有营养的“正餐”。
总而言之,读名著不是为了装逼。名著还是要多读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