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书当当上有很多,或传播教育理念,或讲述教育经验,俨然教育是一门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功课。诚然它是,但多少显得有些功利和乏味。而蔡颖卿的这本更似散文集的十年教养札记,让我体会最深的不是如何养育“十全十美”的孩子,而是如何做个“尽心尽力”的妈妈,点燃我对家庭生活的热情,感恩当下拥有的一切,也让我对和两个女儿一起成长充满了期待。
分享我感悟最深的三点: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不只是生活照顾,父母也会是知识和品格教育的直接影响者。
倍受关注的留守儿童是迫于生存压力父母不得不与孩子相隔两地,无法陪伴孩子左右。现在还有一种趋势是经济优渥的家庭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接受国际教育,主动逃离当下饱受诟病的国内教育环境,与高考独木桥说再见。很多父母因没有经济实力把孩子送到国外而耿耿于怀,而蔡颖卿的想法不一样。
96年蔡颖卿一家人因为孩子父亲的工作调动举家迁移至新加坡,完全不会英文的两个孩子开始在曼谷国际学校接受英文教育,5年后当她们如鱼得水时,因为孩子奶奶病重一家人面临重回台湾的抉择。很多朋友建议把孩子们留在曼谷,或送到美国的住宿学校继续英文教育。但几经思量,还是决定全家一起行动,孩子们回到台湾重新接受语言的转换挑战。虽然起初困难重重,虽然继续英文教育孩子可能取得更亮眼的成就,但依然无悔于这样的选择。“因为在她们高中毕业前,我们不想因为学校或教育优势而舍弃家庭所能给予的生活力量。”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生活的滋养,家在心就定,家不在即使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识,但个人品格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却有欠缺。我一直觉得父母的言传身教带给孩子的影响其实要多余学校教育,这对父母自身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孩子要先做好自己,如何对待学习,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应对新挑战,如何接人待物,我们的态度孩子都看在眼里。孩子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世界,想要她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自己得先储粮。
不要漠视生活,去体会带来愉快的小事物;肢体的劳动,使精神得到最好的休息。
我不善家务,以前也不爱做家务。其实这与我爸妈的理念有关: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干家务耽搁学习时间。蔡颖卿则不认同,她让孩子们从小就参与到家务事中,即使在乐旂紧张的复习备考时期,二十分钟的洗碗仍然不能省略。"让孩子做家事,除了要帮助她不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人人都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不能因为用功读书,其他事情就由别人代劳。不亲近生活琐事的人,会失去对生活的情感,也会减损体会快乐的能力。”
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提醒:工作忙碌、学习繁重,这些都不是不做家务事的理由,日常生活的节奏需要继续维持。在准备餐食、清理房间、收拾衣物时,也能体会到放松、秩序感和欢愉。与生活走得越近,快乐的源泉越多,遇到挫折变动时越容易调节和恢复。
我会让孩子们参与到家务事中来,让她们从小学习我现在才开始接收的生活常识和智慧,让她们做力所能及之事。日本畅销书《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里身患重病的千惠妈妈开始教四岁的女儿阿花学习做饭,学习家务。“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然而,教给孩子什么最重要?千惠妈妈说,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
我们分享姐姐的成长经验,供你参考。但是,你就是你,我们永远不会混淆你们独特的个性。
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很优秀,在前面留下了漂亮的足迹。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是榜样,亦是一种压力。我也在想以后要如何对待两个孩子一前一后的成长,会不会不自觉地去把她们做比较。蔡颖卿分享了她对待两个女儿的经验:大脚印是一种足迹,留下当中某个孩子成长的风格,其他孩子或许可以研究、欣赏,也可以引以为榜样。但无论如何,不要把大脚印当成其他孩子的成长标准,也不需刻意隐藏、视而不见来保护另一个我们认为比较不行的孩子。我相信当父母最重要的功课,就只是对孩子留下的每一双或大或小的脚印都仔细端详并深深爱怜。生活里书旂喜欢穿姐姐的旧衣服,教养中我们也参照从姐姐身上得到的旧经验,合则用,不合对我们来说也不是紧张的课题。毕竟是驾轻就熟路,心情起码比养第一个孩子稳定轻松些。不管她们的特质是如何,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只是她们明天比今天更好,而不是谁比谁更好。
我要记得,把每个孩子都当作一朵独特的花来欣赏,一个有美丽,一个有芬芳。
除了这三点,书里的许多细节也值得留藏参用:给孩子们营造妈妈的气氛,可以给她们读诗、用餐厅装饰鲜花、准备特别的食物;孩子们的成长问题如果当面沟通效果不好,书信可以替代之;母女挑灯夜读自有一种知心和乐趣,至少灯下的孩子不是孤身奋战,面对交错而坐,各自摊着书和电脑,埋首在自己的思绪里,想说说话时,一抬眼就有个安心的伴;宁愿早一点起床,也绝不要让早餐吃得慌张草率。
谢谢这本书教我如何当一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