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纯在《那些被我们辜负的人》里,有篇文章提到“我不明白一种把遥遥相望的状态作为理想状态的感情,为什么还能称得上是爱情;我不明白放弃共同生活希望的两个人,何以还能称得上是爱人”。在这篇文章里,陈纯举了自己和一个女孩的感情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疑惑,并告诉我们最终因两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而分手了。
其实,有时我也会考虑这个问题——爱情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的爱情观又是什么样的?从懵懵懂懂意识到自己喜欢上某个人开始,就发现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虽然自己感觉不到什么,实际上它已经完全侵入了你的思维意识,影响了你的生活。
当我们非常喜欢一个人时,即使明明知道对方并不那么看重我们,两个人不会有未来,却仍忍不住日夜思念对方;而当对方对我们的热情稍稍有点回应时,自己简直要兴奋地起飞了。更奇怪的是,有时候对方明明说了令人不快的话,或做出了不恰当的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在心里原谅。
之所以说,爱情会令人变蠢变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其实,回想一下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发觉遇见这种人的次数极少。大概是运气太差,这种让我想投入一切去要组成爱情共同体的人却不愿拿同等的热情来点燃我。
说不上哪里出了问题,反正就一种感觉,他对我的反应就跟我对出现在生活中追求者一样,除了不明显讨厌的那类人,感觉都差不多——对于未来来说,那只是一个个可能的选项,却不是必需。为此还暗暗鄙视过自己。谁让我曾经那样冷漠回应别人?如今遇到喜欢的人却不肯把我放在心里。这只是一种轮回罢了。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很多人的情况也跟陈纯说的差不多,至少自己或身边的朋友都有这个倾向。尽管很不适合跟别人结成爱情共同体,但却一直渴望与某个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谓的“不适合”大体表现在:自理能力差、不排斥交往异性朋友、脾气差、讨厌被人追问隐私、讨厌被管束……这些特质应该都是大家在寻找“爱情共同体”时,想极力避免的。
所以,自私一点说来,许多人似乎都不适合谈婚论嫁,跟恋人组成“爱情共同体”;大家能做到的,顶多是跟那些喜欢自己、自己却没什么感觉的人组成“经济共同体”,生活中同一屋檐下。但是,那已经不是爱情了。
所以很多人说,想要体验爱情的话,精神恋爱才是王道。这就解答了陈纯的疑惑:我们不是自愿放弃共同生活的希望,问题是那个能跟我们两情相悦的人实在太难出现了。他一旦出现,我们又害怕满怀的希望最后化为巨大的失望。所以,我们才宁愿怀抱着对纯粹爱情的希望,与他遥遥相望。
这样的爱情论调令人非常沮丧,但仔细一想,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前的现实呀。成人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爱情悲喜剧。被辜负的人总是太多,两情相悦的遇见总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