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篇在007作业班发出的文字,不敢称之为文章,因为我的写作经历大概在高考作文交出去那一刻就戛然而止了,每天看着公众号好的文章,却写不出来,从这篇不知道如何开头的文字开始,只当是一个好的开始,只委屈了前后来评价的小伙伴去看了。
《追风筝的人》一直在畅销书之列,很多年前就看到有人推荐,从未看过,不知道它是什么形式的书籍,散文或者自传之类。机缘巧合拿到这本书,想着畅销之物必有其所能打动世人之处,怀着好奇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书的开篇是以一个阿富汗男孩开始,故事开始时期的阿富汗生活温馨恬静,男主人公有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位成功受人尊敬的商人,在一个重视主仆地位的国家,他的父亲不在乎种族问题,从小跟仆人一起长大,却情同兄弟。男主人公阿米尔跟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吃着同一个乳母的奶长大,一起玩耍,哈桑陪伴着阿米尔一起长大,童年充斥两人的回忆。父亲更是视这个仆人的孩子如亲身儿子般,甚至对自己亲儿子较为冷漠。
哈桑是个老实忠诚的孩子,为了男主人公阿米尔他什么都愿意去做,危机时刻挺身保护阿米尔,在当地流行的放风筝比赛里,每次哈桑都能准确的判断风筝掉落的地点并为阿米尔捡回来,就像他对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切安宁从那次为了证明给自己爸爸看的风筝大赛起,因为父亲很少夸奖自己,阿米尔总想证明自己给爸爸看,风筝比赛里,只要他能成功割断其他人的风筝线,坚持到最后,并把最后一个坠落的风筝捡回家就能获得当地最受尊重赛事的第一名。
哈桑在给男主人公阿米尔捡回坠落风筝的途中碰到了当地的恶霸索要风筝,为了实现对阿米尔的承诺哈桑就算受到侮辱也要死守他们的风筝,而亲眼目睹哈桑受侮辱猥亵的阿米尔却只是在暗处看着,没有像哈桑保护他那般挺身而出,对啊,他只是个仆人,阿米尔这么对自己说,可是此时负罪感让他无法面对哈桑和自己,自此他不再理哈桑,甚至想办法把他赶出了家门,就像想把这种罪恶感随着哈桑一起扫地出门一样,他以为哈桑走了一切就都结束了,可没曾想过自此这种负罪感便伴随一生。也为他多少年后从舒适的美国回到战乱的故土埋下种子。
阿富汗爆发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内战。男主人公阿米尔跟他的父亲成了难民辗转到了美国,阿米尔在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人到中年一封关于哈桑消息的信件让他冒着死亡的风险再次踏上了战乱的故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回是他给出的许诺。
阿富汗于我而言只是在新闻里偶尔会晃过的字眼,对于我这个从来不关注政治的80尾的人。小说打动我的有几个地方,男主人公的父亲,把受歧视种族仆人当兄弟,接济穷人,不受各种不合理框条的限制,修建孤儿院…甚至最后战乱出逃的时候挺身为即将被侵略者士兵亵渎的女人冒死理论,这一切都让我对男主人公的父亲肃然起敬,虽然小说结尾述说这一切善举也是为了自己犯下错误的救赎,如果不是心善他又怎么会感到愧疚这种情绪呢。
男主人公从小的仆人伙伴哈桑单纯朴实善良,执着的保护着男主人公阿米尔,即使是因此被伤害也从不放弃,他为了守护曾经跟阿米尔一起生活的房子,在塔利班前来占领的时候仍然据理力争,最后也因此丧命,那份单纯和坚守让我想起了孩童时期对诺言的较劲,对朋友的维护,简单而固执,成年后我们很少能单纯的去坚守自己的承诺。
最让人动容的是当一片祥和的生活被战火打乱的时候,当故土充斥着炮弹,人们没有了住所,"阿富汗最缺的是父亲"面对满地乞讨的孩子和女人,作者是这么描述,就算曾经多么受人尊重的教师此时都只是街头祈求施舍的乞丐,街道不再是以往的街道,处处充斥着腐烂的味道,侵略者走了后,人们以为终于太平了,可是紧接着的生活充斥着对塔利班恐惧,那些不把人当人看的组织,战争从未停止。借着主人公的视野,让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度有了第一次的了解,想起了以前新闻里看到的两岁叙利亚小难民的尸体静静地伏在欧洲的沙滩上的情形,是那么安静,仿佛他睡着了,舒服的,世界都在为他祈祷,希望天堂没有战争!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朴实而有光辉的人性,和一个战乱国的无奈和悲戚,为此深深动容,隔着中央国际频道的新闻,突然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愿世界没有战争,愿我们更珍惜生活,回归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