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从公元227年一直打到公元234年,战争足足持续了八年。最后诸葛亮也是病逝在五丈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去攻打魏国?北伐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认为北伐失败大部分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也就是说北伐的获胜率本身就很小很小,而诸葛亮也是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出师的。为什么这么说?
从政治上来讲,蜀汉政权没有曹魏政权稳固。
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激烈,尽管诸葛亮尽心尽力治理国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但依然只能维持当下,而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地方小,如果不攻就会被灭,而且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才能够使蜀国内部团结。由于内忧外患,诸葛亮只能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而曹魏政权则不同,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政局相对稳定,从曹操到曹睿的帝王本身有才能和度量,同时各方都督也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且地盘大,只要坚守就可以把蜀军耗垮。
这就是蜀汉政权的劣势,存在内忧外患。
从军事上来讲,蜀国兵力没有魏国兵力雄厚。
“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史书上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也不过数万,以下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具体兵力:第一次北伐,6万;第二次北伐,3万;第三次北伐,1万;第四次北伐,4万;第五次北伐,8万。(来源于网络)叠加起来也不过22万。
这是蜀国在兵力上的劣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蜀国地理位置不占优势。诸葛亮在隆中对时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是战略要地。因为蜀国首都成都,属于益州,从地图上来看,要想打北方,就必须占有荆州,才能够顺势北上。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而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蓝图也是建立在“跨有荆、益”的基础上,但是关羽弄丢了荆州,一切也就化成了泡影。
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北伐就必须横跨秦岭,这就使战线变长,物资不能及时运达,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粮草供应不足,“亮粮尽而还”、“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多次都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军。
这就是蜀国地理上的劣势,导致了粮草经常供应不足,即使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还分兵屯田,也依旧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导致诸葛亮北伐胜算很小,但如果不伐,却有可能灭亡地更快,这就是诸葛亮深深的无奈之处。于是诸葛亮决定放手一搏,背水一战,自知不能而为之。
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在战场上,“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战败,但是他那伟大的灵魂却久久留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