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作者玛格丽特·阿特武德,在完成《使女的故事》后,再次对该小说里设定好的情节进行了艺术处理,对某些细节进行了结局描述,使得之前的悬念有了圆满的结局。
由于之前没有阅读过《使女的故事》,在开始阅读《证言》时起初有许多内容看不太明白,随着阅读的深入,也越来越清楚小说所要讲述的内涵。该书的背景设定在未来社会,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人口出生率急剧下滑,在此情况下,一个极端宗教组织趁势崛起,在美国发动政变,建立了基列共和国。
初识基列,老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基佬”这个词汇。这儿是个神奇的国度,或许也是创始人有意打造的“乌托邦”社会!由于出生率低下,拥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被统一管理,而男性则可以自由地外出工作。在美剧《使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列里的女性只有几种身份,要么是具有生育能力的下层女性“使女”,她们身着红色;要么是嫁给主教的上层“主教夫人”,她们身着蓝色;要么是负责管教“使女”的嬷嬷,她们身着驼色;还有身着灰色的中产阶层女性。
这部小说很少涉及男性,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女人身上。初建国家的创始人,专门为此打造出女界,男性不允许随便出入,管理者则是嬷嬷,如同修道院的女人,这是群不允许生养孩子、没有婚姻家庭的女人。而要成为一名合格嬷嬷,候选人需要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为了使这些女人忠诚,还得经过严格的考验,甚至于让这些候选者沾染上血(杀人),直至无奈接受命运的选择。不过,这些女性会不会选择假装性合作呢?
成为嬷嬷,需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如果你承受不了,只能重新回到女界之中,或者成为一名使女。为了保障人口数量,基列国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聚在一起,对其进行感化教育,再分配到社会上层家庭以帮助她们生育。女界中的使女,没有了自己的丈夫,有着和荡妇一样的地位。不过,你还得要感谢她们,也正因为他们可以生育孩子,能为大众“服务”。
从小在女界里生活的女人,如艾格尼丝,在十几岁时就要完成自己的婚恋问题,迈入婚姻的殿堂,完成女人角色的转换,这就像中国封建社会一样,都是由父母亲做主。没有婚姻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丈夫并非是自己满意的对象,有的甚至可能还是60多岁的老人,这能让女孩高兴起来么。即便是六七岁的小女孩,同样也没有快乐的童年,如:不能去荡秋千,因为这是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裙子和穿戴。想想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秋千》,浮华贵族少年藏在树丛里偷看自己的情妇荡秋千的场景:秋千上的小姐一只高跟鞋故意脱落并甩了出来,浪荡公子准备伸手去接。
Valar Morghulis 凡人终有一死,好熟悉的台词,不由得想到美剧《权利的游戏》,剧中艾丽亚的失明有着特殊的意义,作者是不是有意想把艾格尼丝比喻为强悍的艾丽亚呢?在基列长大的艾格尼丝、上层领导的丽迪亚嬷嬷,还有在加拿大长大的妮可,三位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者精心打造并让她们的人性慢慢觉醒,为了拯救腐败的社会而通力合作,试图颠覆这个乌托邦社会,让百姓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挺有趣的反乌托邦小说,让读者在见识了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之后,这个国家又因为腐败而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