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周之前,我父亲的朋友曾在公众号后台问我,12岁的小朋友适合看什么样的小说。不巧的是当时没能及时看到留言,导致评论的时效已过。于是这周的推荐日,熊猫就来给大家聊聊儿童文学。
说了啥
银亮的尖刀带来了灭门惨案……等等,好像有个婴儿的哭声?我看见一个爱爬的小家伙进了坟场。一方是冰冷的鬼魂,一方是鲜活的生命,多么美妙而奇异的相遇!坟场接纳了这个可怜的小家伙,他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感受温情。这里有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们,还有那个冷酷又热情的监护人。随着滴答滴答的时间流逝,小家伙一转眼就已长大,他的人生才正要开始。伯蒂·欧文斯,走吧。新的生活在向你招手。
鬼才的童心
一个听起来让人害怕的书名,加上看上去神怪不断的世界,这部小说真的适合小孩子读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想另一部儿童文学的代表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
《哈利·波特》作为家喻户晓的儿童奇幻系列文学,不仅有“血淋淋”的死亡,更有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而且作者本人还曾在访谈中透露,《哈利·波特》最核心的主题是“who I am”(我是谁)。这一问题对于所有人都意义深刻,尤其是苦于自己身世之谜的哈利。而本周的主角——《坟场之书》在熊猫看来更加耐人寻味,看到活人&坟场我相信就已经有读者猜到,尼尔盖曼的这部作品,主题在“生和死”。
《坟场之书》的男主角伯蒂有着和哈利一样悲惨的人生开篇——唯一的幸存者。当时还是婴儿的他偶然逃离了那场屠杀,幸运的得到坟场的庇护。他在亡灵的呵护下成长,成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尼尔盖曼满脑子的鬼点子,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却又满是“人味儿”的死后世界。里面有食尸鬼,有古老的神秘组织,有上帝之犬,还有那些性格丰满的鬼魂们。我相信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其间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与《哈利·波特》不同,《坟场之书》着重于描写“亲情”。此书以每章2年的间隔,描写了男主角伯蒂在坟场之中的所见所闻。温柔而慈祥的养母欧文斯夫人、死于花样年华的女巫、沉默寡言的监护人、古怪的女老师……这一切的事物以他们的方式关爱着坟场之中唯一的活人,正如那句话所言——愿世界对你温柔以待。伯蒂生母最后的苦苦哀求,作者让最冰冷的亡灵实现保护孩子的诺言。让孩子在希望中茁壮成长,对于一本儿童读物而言,我想这是最为重要的。
《坟场之书》的语调比起《哈利·波特》来,更像一个温暖的睡前故事。它在冒险时令人好奇,在危险时令人紧张,但在除此之外,满是温柔的娓娓道来。
生活在继续前进,我们的伯蒂逐年成长。我们见证了他从一个充满好奇的稚气之童,长成了一个热爱学习(广义上的)的乖巧少年,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或许我们没能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但我们长成了一个令父母欣慰的人,我想这才是最让父母们感到所高兴的吧。
童书,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
人的世界总是充满未知和危险,因为他们还活着,拥有着无限的可能。而亡灵们的时间已经停摆于他们死亡的那一刻,他们或许会犯糊涂,但不会说谎。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一切的可能。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进入他们的世界,如果他们许诺帮助你,那么你将会得到他们毫无保留的关爱。这对痛失双亲的伯蒂而言,实在太过幸福。
书中还是有明确的“坏人”的,就像伏地魔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草菅人命,毫不顾忌的破坏他人的生活。我们的伯蒂也挺身而出,用他的努力拯救自己的人生。这层表皮并不难懂,真正难的,是告诉孩子们何为生死。
“某某去了很远的地方。”是中国人常对孩子解释过世的说法。这套说辞暧昧而模糊,说不定还会引出孩子更多的问题——用一个问题去解释另一个问题,显然不够聪明。《坟场之书》中对于死亡有一个很诗意的比喻:一位身骑白马的灰衣女子。她会对坟场的亡灵说:死者也要乐善好施;也会对伯蒂说:你将来一定会有机会骑上这马的,终有一天,不论多久,它必将降临。
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作为父母,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熊猫看来很有意义。《坟场之书》有孩童的好奇,有青涩的好感,有至纯的亲情,更有生死的遗憾和无奈。如果能陪着自己的孩子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有莫大的感触。
正如欧文斯夫人为伯蒂送行时唱的那样:
面对生活,
面对生活的痛苦、生活的乐趣,
走遍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