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曾经说过:“父母离异是威胁儿童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不断上升,造成父母离异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在懵懂中面对家庭破碎,或觉孤单,或不知所措,甚至不知父母离婚是怎么回事。他们往往形成特殊的个性心理,容易产生自卑感,性情孤僻以及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等等,因此关注父母离异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情感的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父母离婚,仅靠学校明显是不够的,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只有家校及时有效沟通,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父母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让他们平稳渡过困难期。
今年三月初的一个早晨,我接到林xx妈妈的电话,说她和丈夫离婚了,并且她已将离婚的信息告诉了女儿,让我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我第一反应就是心疼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是特别难过的。所以我回到学校,第一时间找她交流,了解她的情绪状态。我发现她对父母离婚的事情是一时无法接受的,非常排斥。我通过林xx大概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分别单独找她的父母谈话,初衷是了解实情,有必要的话就做一个调解者。后来我发现他们决策应该是正确的,我不能干预。所以,我把焦点放在陪伴林xx一起面对困难。在反复多次的家校沟通,成功地帮助了林xx平稳渡过了困难期。由原来的排斥到不知所措,再到困扰,发展到坦然乐观面对事实,她终于又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女生,并且,在之后的月考中,她还从班级里47名进步到34名,实在难能可贵。在这一次的家庭共育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爱”的结合点,教会家长如何去爱。
离异的家长其实心理不同程度存在消极因素,所以我找家长谈心,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帮助家长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这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指导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父母可以不相爱,但对孩子的爱是永不磨灭的,所以,我抓住这点,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引导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毁对方的形象,也不要禁止孩子和对方交往。夫妻即便离婚了,也让她和父母保持长期而稳定的交往,以便让孩子从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爱和帮助。
二、抓住“诚”的结合点,做知心朋友。
在一项离异子女调查中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离异子女碰到麻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平时从不摆架子,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心声,把他们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他们也爱把心里话告诉我。我在和林××交谈过程中,我除了很有耐心地去倾听她的心声,给出我的一些建议外,我时不时会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让她感受到我的诚意。她是女孩子,我有时会让她挨着我坐,我握着她的手,适时会拍拍她的背部或肩膀,有时还会拥抱,这些都是些举手之劳的事,却能给她力量,让她更加信任我。所以,她会主动和我倾诉她的快乐与悲伤,我也能及时地给出肯定或作出引导。
三抓住“坚强”这个结合点,树自信的真我。
一旦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作为教师,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教会孩子选择“坚强”,教会家长选择“坚强,这样才能重树一个自信的真我。我和她分享我两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的故事,让她知道父母离婚并不可怕,未来与幸福依然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从而趁机对林xx进行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牵引她前进。通过我对她家庭的了解,我还给她找了一个精神教母——她的姑姑。让她向姑姑学习,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女性。
家校共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且是动态的一个过程,所以还是继续要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