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周末,睡了个懒觉,慢悠悠晃回老家煮个早餐。我妈昨天托人带了几个粘米冻(一种糍粑)给我,早上去摘点紫苏,辣椒,配上葱花、香菜,浇上滚烫的花生油,再淋点酱油做成调料,浇在切成小块的粘米冻上。尝上一口,凉滑爽口,像果冻似的,紫苏的清香与辣椒的辛香瞬间在舌尖炸开,配上葱花香菜的鲜嫩,美味可口,太爽了。
昨天是七月十四中元节,对我们广西人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不能马虎的节日之一,尤其在我们镇,家家户户都格外上心。一大早,镇上就飘着柴火饭和鸭肉的香气。当然,沿江的村落是提前到七月十三的。他们每个时节都会提前一天。据说是因为以前有土匪,人民提前一天杀鸡宰鸭吃饱喝足,土匪在时节这天进村啥也没收获。久而久之,他们就开始过“歪节”了。
中元节这天,没有一只鸭能活着走出广西,这话真不夸张。在倒水镇,鸭子是祭祖的“硬通货”,家家户户都要宰上一只,或白切、或焖烧、或做成柠檬鸭,摆上供桌,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祈求家宅平安、子孙顺遂。
除了祭祖,做粘米冻也是倒水镇中元节的传统。这米冻是用早稻新米磨浆,经过蒸制、冷却而成,晶莹剔透,口感Q弹,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圆满”。祭完祖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切开米冻,拌上调料,再配上刚出锅的鸭肉,边吃边聊,说说老辈人的故事,也讲讲未来的计划。
夜幕降临,村道边、河岸旁、江滩上,人们点起一根根蜡烛,将香火钱在火盆中化为灰烬,载着思念流入夜色中。
中元节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尝祭祖,是丰收后向祖先献祭、感恩祈福的传统。道教称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之日,而佛教则有“盂兰盆节”,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虽然全国各地多在七月十五过节,但广西尤其是桂东、桂北地区,还有我们镇,自古便在七月十四过中元,相传是为避宋末战乱而提前祭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广西过十四”的独特传统。
对广西人而言,中元节不仅是祭祀的日子,更是一次家族的团聚、文化的传承。一碗粘米冻,一只香喷喷的鸭子,都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语言,是血脉的延续,是土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