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道德”
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然而只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道德呢?
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在人们对唯一神教已失去信仰的时代,最有可能对组成群体的个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便是勒庞所说的“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当一个群体碰到意识形态与其不符的群体,两个群体都各自坚信自己群体的信仰,并且不容许自己的群体的信仰被否定,那么争执就会产生。
这些受到崇高的宗教感情所激励的群众,“必然也会用火与剑去清除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因而在无辜者的鲜血中映出的,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任性的邪恶,而是真诚不屈信念,是出自“群体灵魂运作”产物。
英雄与群众
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线,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可乘之机。
群体的心理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的逻辑成分,在超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之外,他也不具备多少经验和合理的批判能力,而这正式一些别有所图的个人或集团赢得群众信任的一个要件。
政治领袖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改变甚至制造人民的意志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政治过程时,虽然我们遇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人民意志,但是他们往往并不如是想,他们真诚地相信那不是领袖及其追随者制造出来的产物,而是真正发自他们的内心。后来的人把这个过程称为“洗脑”。
他为我们概括出的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主要的手法,又会让人想到奥维尔的《1984》。当我们这些领袖们打算用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挡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
他们对别人的轻蔑和保留态度无动于衷,或者这只会他们更加兴奋。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家庭——牺牲自己的一切。自我保护的本能在他们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孜孜以求的唯一回报就是以身殉职。”
希特勒说:群众就像女人……宁愿屈从坚强的男人,而不愿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众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高贵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