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乱世佳人》的时候我的年纪已经不小了,那时刚刚离开生活了19年的熟悉环境,只身一人来到远方陌生的城市,开始我的大学生活。相比高中学习那种迫人奋进的压力,大学的功课实在散漫很多,大把的业余时间把人心也弄的散淡无味。在这样的不适应和百无聊奈之中,这一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摞书籍,其中之一就是《乱世佳人》。从翻开这本厚沉的大部头第一页开始,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惊为天人,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
书的扉页上印着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的肖像,椭圆形的小框框里,是一个身材纤细的穿着圆领洋装长裙,修长脖颈,束着优雅发髻的女性,她端坐在写字台前,手中拿着一支羽毛笔,侧过身望着画师微笑。真如娇花照水,既高贵端庄,又温柔贤静,微微翘起的嘴角隐藏着十分的聪慧顽皮和灼灼的热情。在我一字不落地看完整个小说之后,不禁浮想联翩,只有这样的她才能写得出如此动人的书,她的衣襟,她的风资,她的表情,都是她所刻画的那个年代的人物和风情。也许在无数个夜凉如水的晚上,窗外是高远的星空和沉沉树影,映着阁楼上微弱的灯光,在写字台前,伴着夜虫断断续续的低鸣,她用纤细的手腕支起了一边脸颊。岁月恬静,她在沉思中任时间流淌,独自轻嗅回忆里芬芳的空气,就像小时候依偎在外祖母怀里,一遍又一遍听她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跟随着外祖母的回忆,玛格丽特眼前出现了精致的宴席,用水晶杯盛满的美酒,舞会上女孩们朱翠的容颜和婆娑的衣裙,花木浓荫里,英俊挺拔的贵族少年追逐思慕的人儿; 有开阔的牧场草地,地平线上奔驰的骏马和大片乌云一般的牛群,高高低低的庄园建筑,有些就在远处山坡的另一边,有些骑上快马跑到天黑还不及; 憨厚的黑奴被称作老伙计,和男主人一起在烈日下耕种,不知是谁带头哼唱起劳作的歌曲; 外祖母的眼睛亮晶晶像有水光闪动,她说,打仗了,年轻人雄心勃勃拿起武器离开了家,身后有亲人的鼓励,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家眷们匆匆逃到亚特兰大,住进像鸟笼一样让人局促不安的房子里,城里一片兵荒马乱,年轻女孩自愿到医院去照顾伤兵,掩饰住自己仓皇不安的心为伤员们鼓舞打气,一面探听前方传来的只言片语,可是她们听到的消息却越来越让人颓废透顶; 再也没有精致的衣食,在炮声隆隆之中人人变得沉默忍耐,直到这个城市最终被战火吞没。
年轻的玛格丽特沉迷于对战争爆发之前南方贵族生活的想象,并对此不惜笔墨,详细描述了各具特色的庄园建筑以及建筑的风格是如何地符合农场主的性格; 对于黑奴的描写,似乎完全脱离了种族歧视迫害的思想禁锢,她笔下女主角的母亲性格优雅沉静,宽严并济地对黑奴施以管束,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公正处理黑奴与白人管事之间的矛盾,善待并保护被欺凌的黑奴,萌现了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化,更体现了这位伟大女性外柔内刚坚定执着的性格。大家也许都认为斯嘉丽热情大胆的性格应该是继承了她父亲那种"爱尔兰人"才有的粗犷与豪迈,与母亲一丝不苟贵妇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我却觉得正是她母亲这种冷静,理性,坚如磐石的秉性帮助造就了斯嘉丽敢爱敢恨,勇于冲破旧思想藩篱的品质,尤其在小说后半部,为了适应被战争颠覆后的新世界,斯嘉丽所展现出来的理智和坚毅帮助她挺过了一次次难关。
小说中关于黑奴的描写,最精彩的是对斯嘉丽的仆人"黑妈妈"这个人物的塑造。这位敦实健壮的黑人女仆自小跟从斯嘉丽的妈妈,受过良好的教养,是照管家庭得力的副手,地位也比一般的仆人高的多。她像慈母一样对待斯嘉丽姐妹,留心她们的一举一动,是个出色的保姆,同时谨遵斯嘉丽妈妈艾伦的叮嘱,软硬兼施地约束斯嘉丽姐妹,一心一意要让她们成长为像艾伦一样让这个家庭骄傲的高贵优雅的"淑女"。然而她的聪明足以让她发现斯嘉丽"淑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极度不淑女的心,对艾伦的顶礼膜拜让她对自己的发现痛心疾首,因为她生怕看到艾伦失望,所以她对斯嘉丽留了更多心眼,施加更严厉的管束,因而常常与这位年轻女士产生冲突。最有趣的一次是,她在斯嘉丽去参加宴会前用讥讽的语言逼迫斯嘉丽吃饭,好在宴会上做个乖乖的"淑女",她早已暗中窥破斯嘉丽对阿什利的爱恋之心。玛格丽特笔下的这位"黑妈妈"不仅不像一般黑奴那么憨直愚笨,她的聪明之中还有一点妇道人家沾沾自喜的小狡黠,和跟主人艾伦一样坚定执着的性格。战争爆发之后"黑妈妈" 一路追随斯嘉丽,历经颠沛流离却忠心耿耿,主仆相依为命。一直保持着"首席女仆"的地位,在艾伦死后尽心尽力照顾这个家庭新的女主人斯嘉丽,一丝不苟遵从这个新的主心骨,也时不时拿出强硬的态度对她苦口婆心的规劝。在白瑞德和斯嘉丽成婚后,白瑞德满足"黑妈妈"的心愿,送了她一身红色的贵妇穿的长裙,是她要求的"走路的时候能听到悉悉索索声音的"那种裙子。白瑞德发现一向难以讨好的"黑妈妈"偷偷穿上了自己送给她的裙子,他明白这个固执又傲娇的老女仆已经从心里接受他了。
可能在这样寂静的长夜里,玛格丽特思念起自己的初恋,一位年轻早亡的军官。小说里斯嘉丽对初恋冲动热情的表白和大胆执着的追求就像玛格丽特对美好初恋依依不舍的倾诉和求之不得的无奈。阿什利就像一团灵魂的火焰永远燃烧在斯嘉丽的心中,她小心翼翼的呵护却不肯让她再靠近一步,就像她的父亲深爱着艾伦,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却永远不能真正亲近这个完美的精神领袖。
最初上帝造人的时候,人是有两个头,四条胳膊四条腿的,后来上帝嫌麻烦,于是把人从中间分开了,从那以后,人们有了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本能。斯嘉丽热爱阿什利身上的那种品质,正是她自己不具备的,对阿什利的迷恋和追求也许是出于寻找另一半自己的本能。
白瑞德不是传统正派的绅士,却总是在斯嘉丽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帮助她渡过难关。就像玛格丽特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后,遇到了一生对她帮助最大的约翰.马什。小说的男主角白瑞德当然有更传奇的经历,他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下的生存者。现实,物欲,心宽皮厚,反教条,内心没有太多古板道德观念的约束,狂妄,不择手段。然而在他极度不绅士的外表下却时不时看到正直善良的心。比如他在亚特兰大城沦陷于大火之中时与斯嘉丽诀别,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去打一场他深信不可能赢的仗; 比如他心中没有阶级观念,对贵族和平民一样以礼待之,不会以他的地位财富和权势欺凌弱小; 比如在面对玫兰妮时他会收起放荡不羁的个性,对这位"真正的淑女"恭恭敬敬 ; 比如他对斯嘉丽的深情,他的爱就像及时雨,周到,实在,贴心,就好像对斯嘉丽怎么宠爱都不会过分。也许玛格丽特从她的第二次婚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其实是一种踏实的依靠。
斯嘉丽就像一片整齐的麦田中兀自矗立的一株小小的向日葵,幼苗时已出落得娇艳欲滴,却隐藏起锋芒,然而伪装很快被识破,鲜明的个性迎着阳光蓬勃而出。像所有小女孩一样心里想的都是甜蜜的爱情,她天真烂漫,魅力四射,为吸引住所有男士的目光而洋洋得意。被宠爱惯了,被宠得骄傲任性。她对阿什利直率露骨的表白是"淑女"绝对不会范的禁忌,就连她的父亲都觉得一个女孩明目张胆的喜欢一个不喜欢她的人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基本上斯嘉丽对爱情一直是懵懂的憧憬,爱情对她来说唾手可得,别人的爱慕倾心对她而言就像呼吸的空气一样理所当然。因为被阿什利拒绝,加上白瑞德习惯玩世不恭的态度,她到最后也没能识别从而也无法自然地接纳白瑞德对她的真心,最终让白瑞德灰心离开。这个勇往直前的女孩在受到打击之后学会掩饰和保护自己,却因此与同样深谙伪装之道的白瑞德错过。小说的结尾是开放的,晨雾之中的斯嘉丽迷茫失落地坐在门前台阶上,"Tomorrow is a another day ", 她用这句口头禅为自己加油鼓气,在这一刻她是否真切体会到了因为白瑞德离去留下的伤痕?我在心里把结局改过很多次,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斯嘉丽坚强的个性也是因为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磨砺。除了爱情,小说中的斯嘉丽独自面对战火,在千难万险中她没有抛弃同伴,千方百计求生存。就像她对阿什利表白一样的勇气,她没有逃避满目苍痍破碎的生活,而是弯腰拾起生活丢给她的碎片,不辞辛苦,立誓"绝对不要再饿肚子"!在她的带领下,虽然历尽艰辛,一家人有能力把生活翻过来,扶上正轨。这样的斯嘉丽让人敬佩,她的品质在苦难里愈发光辉夺目。如果说深谙人情世故白瑞德在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小姑娘漂亮、有趣,那么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那个顽强不屈~甚至顶天立地~的斯嘉丽才真正捕获了白瑞德的心。这样相契相合,相扶相携,相濡以沫的两个人,怎么忍心让他们从此萧郎是路人?
写完最后一个字,玛格丽特仍然在思绪中徘徊,在这之前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反复琢磨,难道这是最好的结局?
玛格丽特.米歇尔英年早逝,留给世界最美丽的背影。我想感谢她写了《乱世佳人》这样的绝世佳作,救赎了我曾经年轻荒芜的时光,也让今天的我有一缕关于青春的蛛丝可寻。
现在我已离开校园很多年,感叹光阴似箭,经历浮云,岁月中真正刻下痕迹的是曾经读过的几本好书,游过的一些名胜古迹。人生短暂,余生很贵,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