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和维特,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是作家的真实爱情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拜访故事女主角绿蒂的原型——夏洛特的故居,也许你会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呵,这就是绿蒂的家
两百多年来,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哪个青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怀春。一直为全世界的青年男女们所传诵。这句美丽的爱情诗句,就出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最初出版于1774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大文豪歌德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在巨作《浮士德》出版以前的时间里,歌德的名字也总是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连在一起。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人物更是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个人。小说采用的是在德国文学中具有开创性的书信体的书写形式。作品描写了少年维特初恋即是失恋的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用书信的书写方式,抒情和议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用主人翁维特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包括情感的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小说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十八世纪德国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评,热情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从而使得小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小说出版后,立即畅销德国,并被翻译成为多种文字,风行欧洲各国,维特所到之处,每每掀起了一股股“维特热”。
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维特》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自传性的:歌德大学毕业后,遵从父命来到了距法兰克福60公里远的韦茨拉尔(Wetzlar),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姑娘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当时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律师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于是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离开了维茨拉尔。之后,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这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小说中“绿蒂”的形象之中。用歌德自己的话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维特自杀了,歌德复活了,一代文豪从此崛起。
维茨拉尔距离我住的小城威尔堡只有不到20公里的路程,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座“大”城市,一条美丽的兰河,把维茨拉尔和威尔堡联系在了一起。无数次去过维茨拉尔,也常流连于兰河畔,却不曾想到,这里居然是维特的“故乡”,而在维茨拉尔的教堂旁,更有着緑蒂的“故居”。撇开时间的束缚,我忽然感觉到我和大文豪歌德是如此的近距离。于是,不由得走进去探访一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
(艺游味境-书香云舍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