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重新看了费孝通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说是重看,上学那会看过,很模糊的印象现在。其实差不多是初看,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对于生活中的滴滴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想法。
看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周边的人和物以及关系。我们对于社会,就像鱼对于水,是一样的,活在其中而不自知。所以很有必要明白这是怎样的水,成分是什么,含氧量有多高等等,这样更有利于生存生活工作。
这本薄薄的小书一百多页,由十四篇文章组成: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每章都有论述的主体,每章也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举一些小例子。每章都值得细读研读!每章都有清晰的逻辑体系。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于乡土社会的理论认识一针见血,言简意赅。这体现在作者对每一个概念的急剧的变态的清晰定义和认识。这十四个概念以抽丝剥茧一般把乡土的面貌轮廓表现出来。放大镜下面的乡土中国!
举个例子。“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是通了家了。——句句就好像是在给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画像!
写到这里我又联想到了梁文道主持的一道读书分享节目《一千零一夜》中的一期《论语》。里边就讲《论语》开篇的三句话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三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节目。虽然是妇孺皆知的三句话,但明白其中逻辑的人恐怕不多。其中对第一句话是分析他们几乎是一样的。更甚至,他们的解释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三句话的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提起这个我就在想,梁文道是不是也读过《乡土中国》,还是他们两个读过同一本书?
不管怎样,乡土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社会。一个充满对土地的眷恋,对人情世故练达的关系社会,最好的证明就是现代人对卖房子的宗教般的热情,对于有土地有房子所带来的稳定心理,踏实!当然,我们的社会也在一天天的发生着变化,感受最深的是,以前做什么事情都要靠关系,现在也是但办成事的权重,关系起的作用不大了。比如,买卖的销售关系。以前更看重的卖方对买方的低三下四,现在更多的是在人格平等关系上的服务质量好坏。这服务好坏更多的是体现在能不能解决买方的问题和所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奴才对主子般谄媚心理感受。
在互联网连接每个人,在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在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大学的过程中,相信我们的社会在不忘朴素道德的初心同时,越来越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