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愁更愁——纪念余光中
即使,贴上一枚邮票
也寄不去天堂的信
哪怕,赠予两张船票
亦渡不来曾经的幸福
如今,您的坟墓
与母亲的并肩
且,都已在里头
而一湾浅浅的海峡,如昨
大陆在这头
您,仍在那头
(2017年12月14日)
《乡愁憾——怀念余光中》
骨肉同悼余光中,此后思乡愁更浓。
欲投母怀未遂愿,憾在九泉待一统。
(2017年12月18日)
《愁更愁》《乡愁憾》闲谭
这里把先写的《愁更愁》和后写的《乡愁憾》放到一起说,是因所指为同一人,针对的也是余光中诗人的同一首诗歌、同一种乡愁情愫。为避免标题冗长,此处省去两首诗题中的副标题。
从广为人知的角度说,余光中的成名作就是《乡愁》这首诗歌。从作品重要意义方面说,仍然不能不是这首诗歌。这首作品饱含民族情感,涉及的又是历史与现实,可以说含金量十足,掂起来当然就很沉重。
在我看来,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应从两个维度或层面感受:一是“我”与故乡,二是“我”与国家和民族,其中故乡所指虽依然为中国大陆。就一般而言,乡愁基本都与父亲母亲相联系,儿大不由娘走四方,离家越远,时间越长,乡愁就会越浓,浓到极致变成稠,浓到日思夜念心发慌。诗中的主人公既是诗者本人,也指属于中华民族子孙的台湾同胞,自然代表不可分割的中华版图中的整个宝岛台湾。每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对家乡到底愁什么呢?就是对故土的生养之情,尤其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随着时光无情流逝,父母已经越来越苍老,而自己在外却不能及时回到二老身边围绕尽孝和撒欢,让遗憾只能遗憾,这样就会在心底滋长想念之情,长久而深地埋进对家乡对父母亲人的愧疚之感。
在《乡愁》诗里,这种感情只是基础,是底色,而更为鲜明耀眼的是“我”与国家和民族的长期分裂,让我无法在母亲的怀抱里日日感受温暖,无法与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嬉笑打闹,却总是寒心地煎熬着分离流浪的苦涩岁月。那种思归盼团圆渴望统一的激切,时时压抑在心头,有生之年很难实现愿望,怎么都会为之而愁上加愁。是啊,现实中自己的母亲老了也去了,愣是没能如愿看到回归,就那样遗憾离世。那么,“我”还在,但“我”也渐渐老了,“我”又将在何时了却心愿?伤心痛苦的是,这竟然是个未知数。
这里写的《愁更愁》,在手法上有仿写的痕迹,但又不尽相同。所指的是对照《乡愁》原作一段一段写的,比如原诗为四段,此诗也一样,而且像是对应段落的回答,前提当然是饱含乡愁浓情的诗人已鹤然离去,才会有着这样的遗憾应答。诗人已在天堂,就算贴一枚邮票能寄往那里,他能收到吗?不可能。赠给再多张船票,也渡不来任何相伴的幸福。诗人已不在,与他的母亲一样在里头,可是又能如何?有何意义?母子俩虽然相遇团聚,却会更加发愁,是因为至今仍未能看到希望,一湾浅浅的海峡,与昨天没有不同,依然“大陆在这头”,“您,仍在那头”,一个“仍”字,指认了事实,又深藏多大遗憾。
此诗虽与原作为相应的模写,包括意象都相同,但结构上差异十分明显,原作简略明快,读来荡气回肠、感染无尽。但此诗于此方面却非常欠缺,也许就是模仿的弊端或缺陷,当然诗歌写作水平和能力上与名垂历史的诗人本就不可相提并论,这两点都很重要。只想表明的是,此诗所蕴情感还是不浅的,因为是依钵而来,原作那么优美、深厚,意象精灵般飘逸,对应继承所成,不会大相径庭,只不过我对海峡两岸的相隔而至今未能融合,同样深感遗憾,也与诗人一样渴盼宝岛台湾尽快回归而统一,尽早共建祖国江河,共享发展红利。这样的感情底蕴深藏于诗中,怎么都会令该诗显得凝重。
前首的诗题《愁更愁》中的第一个“愁”是借用原诗的“愁”情“愁”意,后一个“愁”字指的是诗人再也不能亲眼看见两岸统一,尤其由台湾当局造成,令当今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和平统一希望更加渺茫。第二首诗题《乡愁憾》中的“乡愁”自与原作诗意相同,但“憾”字却比原作中多了一层,原作中蕴藏的“憾”,是指诗人包括他的母亲有生之年无法达到心愿,而后一个“憾”字与前一样,很显然与诗人已经离世、再也无法看到两岸统一的现实而更感遗憾。
记得诗人离开人世的那一日,借助发达媒介的传播,一天之内已传遍华人世界,当得知噩耗时,无不为其悲痛,纷纷以各种形式为其哀悼。“骨肉”突然永远天隔,怎能不天下“同悼”呢?在悼念时大家都在想,从此以后诗人及其亲人思念家乡,将愁上加愁,浓愁无以消。前两句是说举世“同悼”事实,以及“愁更浓”的第一个遗“憾”。后两句有更为增强诗歌意涵的作用,也说的是真情实貌,即诗人包括台湾同胞一直想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却总是未能遂愿,是真正遗“憾”所在。再一个“憾”情就是诗人已经离去,只能在九泉之下等待盼望宝岛台湾回归,以满足共尝幸福的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陆的条件和时机皆已成熟,就等早日宝岛回到母亲的怀抱。
以上解释虽有重复,却更彰显“愁”和“憾”的絮叨深情,活人仍在渴盼,逝人再无机会看到,一旦统一时机来临,这样的喜讯告知地下的母子二人,又怎会听得到呢?但愿二位地下皆有灵,届时能够听到、看到、感受到,还在世时莫大的优美心愿。
此二首诗的背景相同,深情相同,只是人物不尽相同,读者可以自己思考和品味。
(201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