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熹微,远山的晨霭尚未散去。先生带着我和大娃走上一条追寻回忆的路。
先生出生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看过潮涨潮落,啃过某种芦苇甜甜的根茎,掏过鸟窝打过猪草,放过牛打过水漂。前几年回来,一直没有机会走到河坝,他总是一边讲着童年的经历,一边感慨“可惜你没见过那种情形,那简直了……”
昨天小娃和奶奶住市里,我们住乡下。在乡村广播新闻声中起来,迎着微凉的薄雾,先生带着我们去河坝寻找他的童年。
下河坝有一条宽宽的水泥路,我们缓步下行,先生指着左边的一条一人宽的步行小道,告诉我们以前没有水泥路,他们就是顺着这羊肠小路去河坝里。路边有一丛青青的竹子,先生说,这是咱家的竹子。大娃天真地问,爷爷种竹子是为了吃竹笋吗?先生被他儿子逗乐了:“在农村,竹子是建造房屋的重要材料,还可以编各种竹器卖钱。”这种生存的经验大娃哪里懂得,在他看来人们做事无非出于好吃或者好玩。
前方一条浅沟。先生告诉我们这叫壕沟,嘉陵江涨水时,江水就会顺着两头往壕沟里灌。他小时候有一次和外婆顺着江边走,远远看见水往沟里灌,等他们走到路上时,壕沟已经即将被灌满,如果壕沟被水灌满,江和壕沟环绕的地方便形成一个孤岛,水势越来越大,岛便越来越小,直至淹没。幸好他和外婆及时走过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很多时候,壕沟并不会被灌满,所以他们经常会骑着牛,蹚过壕沟,去江边玩。一涨水,壕沟里便会有许多鱼,他们站在水里,看见鱼跳起来,便扇一耳光,鱼就会被扇到河岸上去。孩子听到这种捕鱼方法,都被惊呆了。那天他和爸爸去钓鱼,轻松钓上一条鱼,他已经很惊喜了,而他爸爸口中这种稀奇的捕鱼方式于他来说堪称天方夜谭。
整个河坝过去是野草和芦苇,先生小时候便在这里打猪草、放牛。家里以前养了两头牛,大牛听话,小牛不受控制,经常是天黑了找不见小牛了。先生哭哭啼啼把大牛赶回家,又和婆婆打着手电筒去河坝里找小牛,为此挨了不少打。放牛娃们最爱玩“斗猪草”。一群打猪草的小孩子,把镰刀插进沙地,形成一个拱门,在“门顶”架一截竹竿,把镰刀远远甩出去,能把竹竿打下来者即为获胜,便可从其他孩子的笼子里抓一把猪草。小牛之所以会跑丢,主要是孩子贪玩所致。
河坝是沙地,种植花生最为适宜。先生小时候经常会来这里偷花生。据他说,偷花生是所有偷菜偷瓜果的行为中最有成就感的一种。因为拔一株花生茎,总会扯出一大串花生来,然后拿到江里洗干净来吃,新鲜的花生格外香甜。
但是先生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其实是潮落之后来江边“拣宝”。每次涨潮过后,江边的沙地上会留下很多潮水席卷来的垃圾,小孩子们便在这些垃圾堆里扒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先生小时候就曾捡回过一支玉米型的圆珠笔,这支笔让他在小伙伴们面前很是得意了一阵子。还捡过一只充气的小长颈鹿,这也成了他儿时最为珍贵的玩具。儿子今天也来“拣宝”,捡了一堆树枝抱在怀里舍不得扔掉。
江边的鹅卵石圆润洁净。孩子们经常选大的卵石支成一个灶,拔来野草,和上沙子,做成“佳肴”,你一碗来我一碗,这种游戏他们叫做“锅锅宴”。大娃一听,乐了:“我们也玩这个游戏,叫做过家家!”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父子俩选取薄而平的小石,打水漂,大娃玩得“哈哈”大笑。
江的这边只有卵石,所以先生小时候跟着妈妈坐渡船到对岸去洗衣。那边有个码头,码头上平整巨大的石头最适合洗衣。一艘船过,衣服一不小心就会被浪花卷走。船上的人撑着竹竿,把衣服挑起来一甩,便又甩给了洗衣人。而现在,修了大桥,渡船早就没有了。我们坐在大石上,听着浪声,晒着太阳。炊烟远远升起,鸡鸣狗叫此起彼伏,大娃捡了石头在水里洗,也不怕江水冰凉。
以前,上游的一些贩木头的人,将一根根木头捆扎成长且宽的木筏,筏子上支一个帐篷,搭起锅灶,便从上游沿江而下,将木头卖到下游。贩木人一路东下,吃喝拉撒睡都在筏子上。先生给儿子讲,他们小时候经常看见贩木人在江上上厕所,白花花的屁股露在天光下。大娃没见过这种乡野之气,笑得眼泪花都出来了。有的木筏子往上走,需要纤夫拉纤,经常有纤夫被激流打到江里,裹挟远去,从此葬身江底。也有小船在开阔的江面行走,被江里的大鱼撞翻。滔滔江水,给多少人生存的资本生财的门路,又夺去了多少艰难之人的生命!
先生跟我来到陕西十多年了,从小吃惯苦的他适应能力强,早就习惯了陕西的气候与饮食,也常常跟我讲宝鸡是一个多么宜居的城市。但是只有回到了家乡,看见这山这水,他才会像个孩子般如数家珍地讲述他的欢喜他的眷念。家呀,是长在心上的水草,岁月推移,看似静默无声,却是午夜梦回最深情的反刍,回味绵长。